同样一个专业,比如说汉语言文学,后面加了“师范”两个字和没有“师范”这两个字的普通汉语言文学专业,到底有多少区别?非师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能不能当语文老师?
首先是区别。同一个专业名称,师范和非师范的区别其实比大家想象的要大。我们还是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来举例,普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目标是培养通用型的文学人才,但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目标是培养语文老师。培养目标的不同,就会导致课程设置上有区别。
普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以文学类和语言类为主,比如说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写作、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等,深度聚焦文学研究与文字应用。而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汉语言文学基础课之外,还强制开设了教育类核心课,比如说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实务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技能课,比如说普通话、三笔字、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等等,这些都是当老师教学工作的必备技能。
在实习上,区别更大。师范专业是有强制教学实践的,需要进入中小学课堂,完成从听课到备课到试讲到带班的全流程。另外,学校还会定期举办教学技能大赛、模拟课堂,部分院校还会组织支教、中小学语文教研辅助等等活动。
这些实习的目的都是积累教学经验。而非师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绝对没有课堂讲课这样的强制实习安排的,一般是对接出版社、报社、媒体公司、政府机关、企业文案岗,侧重于文字编辑、内容策划和行政文书等方面的实践。
那既然区别这么大,是不是非师范专业就当不了老师了?当然不是。无论是师范类还是非师范类,只要满足教师招聘的核心条件,都可以应聘教师岗位。核心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个,取得对应学段的语文教师资格证;
第二个,普通话达标,语文老师要二级甲等及以上,其他学科是二级乙等;
第三个,学历符合要求,比如说一线城市高中需要硕士及以上,县城的初中、小学一般本科就可以了,具体要求每个学校是不一样的;
第四个,通过招聘学校的笔试和面试。
所以,非师范专业是绝对可以当老师的,但是师范专业在教师岗位上的竞争优势更大。首先,非师范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要自己报名参加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自行准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等考点,还需要自己考取二级甲等及以上的普通话证书。
而师范专业的学生,虽然在2015年教改之后不再直接发放教师资格证,但是学校都会针对教资考试开设专项的辅导课,并且教育实习经历能够直接助力面试,比如说试讲环节,师范生的通过率是远远高于非师范生的。另外,师范生会组织普通话培训,要求毕业之前必须取得二级甲等证书,否则会影响毕业。
另外,师范生系统学过教学法、课堂管理,积累过很多的教学经验,试讲的时候更从容,不容易出现怯场、教学设计不合理等等问题。在教资证的备考上,学校辅导加上实践经验,那么教资考试和招聘的面试通过率肯定是更高,不用像非师范生那样从零开始准备教学技能。更不用说有些招聘学校,尤其是传统公立中小学,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会注明优先考虑师范生。
而对于非师范生来说,关于课堂教学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都需要自己想办法去弥补,考教资更是需要自己报课、自己买教材,成本更高,但是成功率更低。很有可能人家师范生已经对讲课轻车熟路了,而你在面试的时候是第一次上讲台。
所以,如果非师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想当老师,一定要在大学期间做好这几件事:
第一个,大二、大三开始准备教资考试,建议优先考高中语文,适用学段更广;
第二个,主动积累教学经验,比如说去做中小学语文家教,去教育机构兼职助教和讲师,参与学校的支教活动等等;
第三个,尽早考取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避免后期因为证书耽误了招聘报名。
当然,如果孩子对当老师并没有那么强的执念,或者同时想兼顾出版、媒体、公务员、文案等等方向,那么非师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文学素养的培养上是更有优势的,毕竟大学时间就那么长,不学教学相关的那些知识和技能,就会在文字能力的培养上花更多的时间。所以,非师范的汉语言专业属于是既能通过自主考教资保留当老师的可能,又能在其他领域的就业中更加灵活。
那么除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其他的专业,比如说英语专业和英语师范专业之间的区别,也可以参考这条。
那么现在你知道应该怎么选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