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飞
香港近年的青少年自杀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明报》早前报道,今年上半年已有17名儿童及青少年自杀身亡,数字令人震惊。有学者指出,香港缺乏对自杀成因的系统研究,难以制定有效对策。现行支援系统虽“不俗”,却多侧重于“补安全网”,仅能防止“灾难”发生,而非从根源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尤其当今青少年与生俱来属于“数码网络原住民”的一代,因此有必要从“数码足印”寻找线索,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模式,从而提出更具前瞻性的介入策略。
![]()
重建个案时间线与心理历程
国际上,研究者和执法机构已开始利用青少年的网络数码足迹(社交媒体内容、搜寻纪录等)重建自杀个案时间线与心理历程。英国2014至2016年的10至19岁自杀个案研究显示,24%亡者生前有“与自杀相关的上网经验”,常见行为包括搜寻自杀方法(13%)、在线表达轻生意念(10%)、遭受网络欺凌(5%)。荷兰“心理尸检(psychological autopsy)”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有双面影响,既可能带来依赖、诱发模仿、加剧绝望,也能够提供同侪在线支持与复元经验分享。
在群体层级预警监测方面,美国2010至2021年研究利用Google搜寻趋势,发现特定“倾向自杀(prosuicide)”网站关键词搜寻量上升,与同期或其后某些自杀死亡类型增加存在关联;后续研究校正指出,其与自杀未遂或自我伤害住院率相关性更为稳定,可作早期预警参考。
死因调查实务上,北美将社交媒体和数位内容纳入自杀鉴定程序。美国芝加哥库克郡(Cook County)法医办公室回顾案例发现,这些资讯有助厘清死者最后出现时间、死亡方式及意图动机,法医专业指引也将其列为必要证据。此外,美国有创新数据来源建设,如马里兰大学“OurDataHelps”专案,建立“数据捐赠”管道;“Black Box Project”鼓励家属提交亡者手机以取证。
须注意的是:数码足迹研究有局限,不能保证回答所有因果问题,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且装置未鉴识或删除纪录,会导致重建不全,需结合线上线下资讯审慎分析。不过,有这方面的分析总比忽视来得更全面。另外,AI(人工智能)聊天机械人普及,带来新议题:美国加州一名16岁少年长期向ChatGPT倾诉,得到自杀方法指导与遗书建议后自杀,其父母控告OpenAI。AI聊天纪录也成为诱发轻生的新成因。
![]()
香港面对的挑战
相比国际,香港运用数码足迹理解青少年自杀成因,仍处起步阶段,面对多重挑战。
首先,资料搜集与分析体系不足。若欠缺全港性的青少年自杀个案资料库,或数码证据搜集机制,则难以全面反映风险谱系。
对于本地青少年常用社交媒体,似乎并无官方渠道取得危机信号,相关讨论多着眼预防网络成瘾;对已发生的悲剧个案,缺乏微观层面的方案研究。尤其是若逝者无留下遗书,同时又排除了刑事成分的话,很可能就没有再从心理学、行为学等专业角度,去提取和探究分析逝者网络社交媒体上的数码内容,从而深度还原其走向极端的心路历程。香港也曾经成立专责委员会,研究青少年自杀问题,惟未深入个案成因,宏观结论不足以取代个案的深入剖析;不结合数码足迹,就难以深入了解具体的个案成因,难以找出所有个案之间是否存在共性。
其次,伦理与隐私的顾虑仍然颇大。香港社会对调查逝者私隐持谨慎态度,家属悲痛中不愿孩子生前网上内容被过度审视,担心舆论指摘或侵犯隐私。研究者可能面临调查与保护隐私的两难。
![]()
三方面着手引入创新对策
面对青少年自杀这一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香港需在保障隐私与尊重伦理的同时,引入科学研究视角下的创新对策:
第一,参考北美经验,将数码遗留资讯纳入死因研判程序,同时建立严格保护隐私框架,资料仅用于分析研究,建立标准化装置鉴识与数码证据调查流程。政府在获家属书面同意后,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青少年自杀逝者的数码装置做资料备份与提取关键内容。于海外案例中,数码足迹已多次证明有助厘清死亡时间、方式与动机。这不仅能够丰富每宗个案的调查内涵,还可累积形成本地自杀个案的数据库资源,寻找在数码网络时代的个中规律,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第二,搭建网络内容风险监测平台。香港可联合科技企业、学术单位与公益组织,共同建立一个青少年网络安全情报平台,监测本地互联网上与自杀相关的公开信息量变化,定期汇报关键词搜寻趋势、讨论热度及可能的高风险信号。例如,匿名搜集分析香港地区在搜寻引擎上查询自杀方法、轻生念头等关键词的频率,同时关注社交媒体上出现的相关帖文数据;一旦发现某段时期内相关指数异常升高,平台可即时通知有关部门及早留意,从而于群体层面实现自杀风险的早期预警。
第三,进一步完善对青少年网络行为与心理的辅导和教育工作。没有成熟的理论研究,就没有专业的实践指导。要减少青少年自杀悲剧,就需分析探究在生命逝去之前的一切线索。网络时代的最重要线索是数码足迹,而非仅仅在现实世界的足迹。针对青少年自杀个案的数码足迹研究,能够更精准掌握青少年网络行为、心理变化和价值观建构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前线教育工作者和专业辅导人员的工作实践,提供更全面到位的理论指导,及早发现隐忧,适时介入辅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