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廖爸爸质疑家委会火了。
“家委会是怎么产生的?经过家长投票了吗?”“班费支出凭什么由家委会说了算?”“是否经过所有缴费家长授权?”
开学第一天,广州渔沙坦小学一年级某班的家长群里,廖一帆爸爸(群内备注“Marco”)的连番质疑,打破了往常“收到”刷屏的平静。
1
事件起因并不复杂。
开学初,家委会成员在家长群发布通知,要求每个家长缴纳300元班费,用于购买教辅资料、班服等班级公共支出。
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的通知是以“通知”而非“商量”的口吻发出,这引来了廖爸爸的质疑。
廖爸爸主要提出两点核心质疑:
一是家委会的产生未经过民主选举程序,缺乏代表性;
二是家委会无权未经商议直接“通知”收费,尤其是涉及“空调费”这类教育部门明令禁止的违规收费。
面对质疑,群内家长迅速分化。
有人打圆场说“家委会很辛苦”“都是为了孩子好”;有人则试图“道德绑架”,指责廖爸爸不体谅家委会的付出。
廖爸爸并未退缩,冷静回应:“既然选择当家委,就不要说辛苦”,“辛苦不是挡箭牌”。他坚持讨论的核心应是程序正义与家长权利。
争论中,有家长提及“空调费”,这被廖爸爸明确指出是违规收费:“中小学不该收取空调费”,并引用相关规定佐证观点。
事件并未止步于群内。廖爸爸进一步向教育局投诉,将问题引向更高层面的解决。
廖爸爸质疑家委会的产生“并没有通过所有家长”。不少家委会是“开学时老师拉个群,随便点几个有时间的家长,就变成了‘会长’、‘财务’”。
其权责边界也模糊不清。教育部明确规定家委会不能碰钱,要民主选举产生。但“为了‘方便管理’,学校和家长都嫌麻烦”,结果家委会成了“第二班主任”。
更令人诟病的是,家委会有时会沦为学校的“收费白手套”,“家委会存在就是为了方便学校收他们不方便收的钱。”
学校没收费,是家委会发起的;学校没强迫,是家委会“自愿”的——学校似乎总能免责,而家委会成了“背锅侠”。
2
廖爸爸的举动,在网络掀起巨大波澜,网友观点鲜明对立。
支持者认为,廖爸爸是“家长圈的孤勇者”,做了许多家长不敢做的事。他们赞赏其勇气,认为家委会早已变质,不再代表家长利益。
他们感叹:“现在很多家委会性质已经变了。它不再是服务学生的公益组织,而是相互攀比、讨好老师的小圈子。”
反对者则认为,廖爸爸是“大家最不待见的那种刺头”。他们觉得家委会工作本就辛苦,廖爸爸不出力却还较真,是“小题大做”。
他们担忧:“搞得大家都下不来台,以后班级工作还怎么开展?”甚至有人担心廖爸爸的行为会让孩子在学校“被孤立”。
除了公开表态的双方,更多的是“沉默的大多数”——那些“明明觉得班费收得不合理,却不敢吭声”的家长。
他们怕被说“小气”、“不配合老师工作”;怕自家孩子在学校受委屈。这种“敢怒不敢言”的心理非常普遍。
家长群如同一条链条,“死死捆住家长”。
孩子在学校学习,要与老师朝夕相处,“谁也不愿意自家孩子因为这一点钱被看不起,被穿小鞋,最后只能随大流,忍忍就算了”。
家委会的存在,表面上是家校合作,找热心的家长承担起代表家长的重任。但这些“热心人”,到底是为了服务大家,还是另有所图?
“家委会工作真的很辛苦,希望大家多理解。”“我们都是义务劳动,没有任何报酬的。”
每当有家长对家委会决策提出质疑时,这类“诉苦”总会在群里刷屏。在这看似无私付出的背后,真的如表面那般纯粹吗?
3
不可否认,家委会工作确实繁琐。从收集班费、采购物资到组织活动,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但与此同时,家委会成员也享受着隐形的特权。
他们与老师、学校领导建立更密切的联系,第一时间掌握班级动态。
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让他们的孩子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机会,比如更好的座位安排、更多的表现机会、更及时的学业反馈。
明知家委会工作繁琐,为何还有那么多家长争相加入?真的是纯粹出于公益心吗?
一位前家委会成员坦言:“说是全心全意为班级服务,那是唱高调。谁没点私心呢?都希望老师能多关注一下自己的孩子。”
这种“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换,已经成为家长圈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家委会成员用时间和精力换取老师对自家孩子的额外关照,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交易”。
让人反感的,不是家委会成员有私心,而是他们既要实际利益,又要道德光环。
一边享受着与老师的特殊关系带来的便利,一边在群里不断强调自己的“辛苦”和“无私”,甚至将任何质疑都视为“不体谅”、“不配合”。
这种“又当又立”的做法,让许多敢怒不敢言的家长倍感压抑。
既然选择了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关注,就别老是诉苦。愿打愿挨的事,有什么好抱怨的?
真正的公益应该是不求回报的。如果一开始就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参与,那么所谓的“辛苦”不过是达成目的的必要成本,不值得大肆宣扬。
4
家委会的这种运作模式,正在悄然扭曲健康的家校关系,并带来教育公平的问题。
当部分家长通过家委会工作换取老师对自家孩子的特别关照时,其他没有时间或不愿意参与家委会工作的家长的孩子,就可能处于不公平的劣势。
这种不公平往往很隐蔽,表现为“合法的偏袒”:老师确实会更关心那些家委会成员的孩子,但这种关心很难被量化指责。
长此以往,家校关系就异化成了一种利益交换关系,而非基于教育理念的合作关系。
家长通过付出劳动换取特殊关照,老师通过给予关照换取工作便利,最终受损的是教育的公平性和专业性。
要打破这种畸形关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家委会需要回归本位。家委会应该是监督学校工作、代表家长发声的组织,而不是学校的“下属单位”或老师的“助手”。
透明度是关键。家委会的产生应该民主选举,财务收支完全公开,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家长讨论或投票,避免几个人说了算。
老师应保持专业距离。老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家长是否参与家委会工作而差别对待学生。
家长也需理性看待。既不要将家委会妖魔化,也不应将其神圣化。认识到家委会工作的利弊,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参与。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育家长。当家校关系被异化为利益交换的舞台,最终受伤的永远是孩子。
也许,我们该少一些“无私奉献”的道德表演,多一些“各取所需”的坦诚相待。毕竟,真正的教育不需要算计,只需要真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