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没想到能将其应用在乡村产业上,真是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邹平市韩店镇蛋鸡产业养殖合作社理事长赵立生感叹道。
近年来,邹平市韩店镇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探索“跨村联建”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具有村庄特色的优势产业,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与新动能。
四村联合打造“百亩中草药种植基地”,草药种植为乡村焕发新生机
“家里农活忙完了,正好这段空闲时间来这儿除除草,一天能挣100块钱,活儿不累,挺满意。”近日,韩店镇甲子村村民李泽栋在丹参种植田里忙碌时这样说。
走进甲子村、刘楷村、小白村、仓林村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秋季管理景象。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进行丹参除草、追肥等管护工作,为中草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甲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金明介绍,丹参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疮疖和无名肿毒,是市场需求旺盛的大宗中药材,前景广阔。
“经管理区和村‘两委’多次考察,我们最终确定种植丹参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丹参亩产可达2000多公斤,按当前市价每公斤3.6元计算,每亩成本约4000元,纯利润约3000–4000元。”实户管理区党总支书记刘鹏介绍,四个村共整合100亩集体土地,规模化发展丹参等中草药种植。成熟后的丹参将由安徽亳州等地的经销商统一收购,解决销售问题。
中草药种植基地不仅充分发挥了地域相连、土地成片的优势,也为村里闲暇老人提供了发挥余热、增加收入的机会。银发人才的参与既盘活了人力资源,也提升了土地效益,实现“人力+土地”双赢。
七村携手管理“飞蝗养殖基地”,特色养殖打破乡村发展壁垒
近日,在韩店镇肖镇绿昆飞蝗养殖基地,村民们正忙着采收、装运蚂蚱成虫,准备发往各地市场。蝗虫(俗称蚂蚱)是一种绿色健康、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用昆虫,越来越受市场欢迎。
韩店镇肖镇管理区党总支书记甘发科说:“肖镇管区村庄土地基本都被企业租赁或建设沿街房,村庄单独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到限制,因此决定实施跨村联建,合力建设飞蝗基地。基地主打品种为‘东亚飞蝗’,全程采用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从选种、孵化到养殖、防疫,各环节严格管控。”蚂蚱生长周期短,平均50天一茬,每年可收获4茬,每平方米每茬产量近1公斤,市场价每公斤36–50元,一茬蚂蚱收获2万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2024年以来,肖镇管理区以特色飞蝗养殖为突破口,整合肖镇村、上口村、大王驼村、小王驼村、开河村、东王村、小言村等7个村资源,联合打造50余亩规模化“飞蝗养殖基地”,通过产业集聚和资源互补,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助推村集体经济均衡发展。
九村联合运营“蛋鸡产业养殖合作社”,蛋鸡养殖助推乡村振兴
“今天是产蛋的第24天,产量已突破2000斤,一天比一天高。”赵立生高兴地说,“预计9月25日可实现满产,日产量将超2000公斤,高产状态可持续90天。”
该合作社占地约15亩,建有一栋1600余平方米标准化鸡舍,配套料塔、蛋库、仓库、办公室等设施。鸡舍内配备全自动五列四层养殖设备,现存栏蛋鸡5万只,主要产品为富硒鸡蛋。
赵立生介绍:“富硒鸡蛋与普通鸡蛋的区别主要在于硒含量,前者是后者的1.5至2倍以上,同时在营养价值、口感、安全性和价格方面也有明显优势。”
今年以来,韩店镇以跨村联建模式推进蛋鸡养殖,整合刘楷村、小宋村、西韦村、大白村、仓林村、小白村、甲子村、实户村、旧口村等9个村资源,利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共同成立蛋鸡产业养殖合作社,推动鸡蛋变“金蛋”,实现村集体与村民“双增收”。
“跨村联建是推动村庄从‘单打独斗’迈向‘抱团发展’的关键举措。我们将继续深化该模式,整合资源、培育产业、集聚人才,携手走好联建共赢之路,拓宽乡村振兴前景。”邹平市韩店镇党委组织委员吕超帅表示。
记者 潘理溱 通讯员 霍 广 王孟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