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年轻时,总恨自己看不透,看不透人心,看不透规则。
年纪大了才发现,活得最累的,恰恰是那些看得太清醒、什么都想弄个明明白白的人。
活得通透的最高境界,是恰到好处地“装糊涂”。
01
在权力面前,看得太清是灾难
职场和人生,都像一棵大树。你越往上走,风就越大。
在上位者眼里,一个看得太清楚、让他觉得功高震主、难以掌控的下属,比一个平庸的对手,要可怕一百倍。
这时候,“糊涂”是最好的护身符。
唐宣宗李忱,就是中国历史上“装糊涂”的顶级大师。在成为皇帝之前,他当了三十多年的光王。
当时,正值“甘露之变”后,宦官当道,杀伐随心,皇帝都成了傀儡,更何况一个不起眼的藩王。
为了活下来,李忱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彻底的“痴呆”。在宫廷宴会上,当所有人都谈笑风生时,他永远一言不发,目光呆滞,像个木头人。
别的王爷欺负他,甚至在马上把他推下去,他也只是爬起来,拍拍土,嘿嘿一笑。
所有人都把他当成一个笑话,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光叔”。
也正因为如此,当唐武宗驾崩,宦官们需要找一个容易控制的傀儡时,他们一致想到了这个“糊涂”的光王。
结果李忱一登上皇位,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刀。
他雷厉风行,贬斥奸佞,整顿吏治,削弱宦官权力,把一个摇摇欲坠的大唐,治理得井井有条,史称“小太宗”。
他不是真糊涂,他是在用三十年的“糊涂”,为自己换来一个可以“清醒”做事的机会。
中年的“糊涂”,不是愚蠢,是一种顶级的生存策略。
是在你看清了牌桌上所有人的底牌后,故意打出一张“我什么都不知道”的牌,让自己成为那个最不被提防的人。
02
在关系里,算得太清是刻薄
人与人之间,就像两只相互取暖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疼,离得太远会冷。
维持关系最好的方式,不是用放大镜去看对方身上的毛病,而是懂得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闭上眼睛。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一生最得意的就是“难得糊涂”四个字。
他当县令时,家里人写信给他,说邻居盖房子,侵占了家里三尺地,希望他这个大官出面,把地要回来。
这事放一般人身上,正是彰显权力、为家人出头的好机会。但郑板桥看完信,只是笑了笑,回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信,明白了其中道理,主动把院墙往后退了三尺。
邻居一看,深受感动,也把墙往后退了三尺。一来二去,中间反而空出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成了邻里和睦的一段佳话。
郑板桥是算不清这三尺地的价值吗?他只是看得更远。
他知道人情远比土地金贵;和睦,远比输赢重要。他在那三尺地上“装的糊涂”,换来的是千金难买的乡里口碑和人心和顺。
中年的“糊涂”,不是怯懦,是一种洞察人性后的豁达。
是懂得有些账没必要算,有些人没必要争,你放过别人的小错,也就放过了自己的心。
03
对自己,看得太清是折磨
人到中年,最怕的,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年轻时没实现的梦想,工作中犯下的错误,身体上出现的小毛病……
你如果天天盯着这些“不完美”,就像一个洁癖患者,非要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最后只会把自己累死。
庄子讲过一个“无用之树”的故事。有个木匠,看到路边一棵巨大无比的栎树,枝干虬曲,木质疏松,完全不能用来做家具、盖房子,是棵标准的“废柴”。
他的徒弟们都围着看,他却头也不回地走了。
晚上,他梦见那棵树对他说:“你拿我跟那些能用的木材比?它们因为‘有用’,早就被砍了。而我,正因为‘无用’,才能活这么久,长这么大,给无数人提供荫凉。你差点就把我给‘有用’了!”
庄子借这棵树说出了一个道理:有时候,“无用”才是大用。
人到中年,你得学会把自己当成那棵“无用之树”。
承认自己有些事就是做不到,自己有些缺点就是改不掉,就是个有各种毛病的普通人。
别再天天想着“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了,那种紧绷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中年的“糊涂”,是一种与自我和解的智慧。
允许自己身上有那么一些“没用”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安心地歇一歇,喘口气。
清水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带着点糊涂的。
那不是一种混沌,而是一种洞悉世事后,选择的一种轻松、柔软和慈悲。
你开始笑着看周遭的荒唐,也笑着接纳自己的寻常。
然后你发现,整个世界对你温柔了起来。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