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平太郎这个名字,乍一听不怎么起眼。然而深入探究他的身世,就能理解中国为何会在外交层面直接点他的名。石平太郎于1962年在四川成都出生,原本是中国人,名叫石平,青年时期前往日本留学,最后决定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日本国籍。(如今石平已不是中国人,所以文章里全部叫石平太郎)
按理说,更换国籍本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但石平太郎的问题是,他不仅完全与中国划清界限,还多次靠反华言论来刷自己的存在感,在日本政坛,他原本没什么影响力,处于边缘地位,很难进入核心权力层,但他很快发现,在日本的某些舆论环境中,“反华”是最省事、最容易引人关注的办法。
于是,他不停地发表极端言论,否认南京大屠杀,称那是“虚构的历史”,鼓吹日本必须拥有核武器,甚至扬言要“对付中国”。他的这些言行,不仅让他渐渐成了极右翼阵营的“宠儿”,也让他在中国彻底丧失了信誉。
若说这是源于理想,那实在太过牵强,实际上,这就是一种露骨的利益算计,石平太郎在日本没有真正的政治资源,要是仅仅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的学者,很快便会被人遗忘,可他一次次制造反华话题,借此获得了极右翼团体的支持,还赢得了媒体的曝光,他拿自己的出身和历史记忆,去换取短期的政治资本与社会关注。
这种投机取巧的操作方式,使得他只能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而且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就在9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布公告,中方宣布针对石平太郎采取反制措施,即冻结他在华的资产,同时禁止其进入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地区。
在中国宣布制裁他的时候,他的反应没让人意外。他很快就在社交媒体上写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感到光荣”,第二句是“自己已经十几年没去过中国了,也没有财产,所以毫无影响”,表面上看他很嚣张,还有挑衅的意味,不过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其实只是一种姿态,他很明白自己的处境,在日本极右翼的圈子里,他得一直保持“强硬”,不然马上就会被边缘化。
也就是说,这不是他有底气,而是为了生存的表演。
外交部的这一决定迅速引起了舆论关注,毕竟外交部点名个人并采取如此明确的措施的情况并不常见,外界随即开始追问,为何会专门制裁他?
外交部发言人回答得很直接:石平太郎长期抹黑中国,恶意挑起矛盾,既散布攻击性言辞,还不断鼓吹极端化主张,这些做法极大损害了中日关系的基础,中方释放的信号清晰坚定:国家主权和尊严不容侵犯,任何人只要越界,就得付出代价。
这种回应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有着明确指向的外交行动。
实际上,历史上这类角色并不罕见。好多背叛者都觉得投靠外国就能获得庇护,然而最终大多结局悲惨,就说石平,如今他也许还能在日本某些极端团体那儿博得掌声。不过从长远来说,他在中国人眼中已然完全没了立足的地方,在日本主流社会里,他同样很难真正融入。
有些日本人一直对他心存疑虑,毕竟他们清楚:一个能背叛自己祖国的人,又怎么可能真正忠诚于新的国家?从这个层面来讲,他不过就是一枚棋子,有需要的时候就被拿来利用,没价值了,马上就会被丢弃。
放在国际关系大背景中看,这件事象征意义更突出。中日两国关系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现实矛盾,本就较为敏感,极端声音的出现,就好似往火堆里又浇了油,石平太郎在其中的角色,就像那个不断往火里添柴的人。他多次凭借言论激化矛盾,中方实施制裁,其实是精准点出挑衅者,并非针对日本整体,对日本社会而言,这是一个明确信号,若走极端路线,双边关系会进一步紧张。
说到底,一个人对待祖国的态度,决定了他在历史里最终的定位。
石平选择站到对立面,还把攻击中国当成谋生的办法,这样的路注定不会光彩。在中国人眼中,他是背叛者,在日本人看来,他是迎合极端舆论的表演者。中国的态度向来如此:国家利益不容挑战,那些所谓的“汉奸”不会有好下场。正义可能会晚到,但一定会到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