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同学
华南理工大学 机器人工程
GPA:82.78 雅思:6.5
主要经历
科研竞赛
基于大模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探索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古代玻璃制品的成分分析与鉴别
海外交换
新加坡国立大学暑期项目
录取学校
香港大学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工程)理学硕士
香港大学 创新设计与科技(工程)理学硕士
南洋理工大学 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理学硕士
南洋理工大学 计算机控制与自动化理学硕士
香港中文大学 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理学硕士
香港中文大学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CUHK-Shenzhen)
大家好,我是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的D同学。自入学起,我就打定主意要在机器人领域深造学习,因此早早规划了读研。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下我的留学申请经验。
前期我这样选校定位
大一大二时,我总是泡在图书馆、实验室里,希望自己未来能在这个领域走得更远。不过那时总担心自己难以适应全英语的教学环境,所以更倾向于留在国内读研。
但好在,因为我们学院大一时采用中英双语教学,到后来逐渐过渡到全英文教学,我发现自己已经慢慢习惯了英文的教材和考试,因此也打消了对英语学习环境的担忧,克服了心理上的语言难题。
再加上和学校老师的多次沟通,以及自己曾前往新国立参加暑期项目后的综合体验,我最终在大三确定了留学的计划。
确定要出国后,第一步是筛选目的地。
结合学校所提供的海外合作项目以及自己当时的了解情况,我先把范围定在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
为了让选择更稳妥,我主动与学院多位曾在这些目的地学习或工作过的老师进行交流,请他们帮我分析三个地区的学术优势。除了港新外,老师还帮我推荐了一些欧洲的学校,比较契合我未来读博的想法,最终将目的地确定为了中国香港、新加坡以及部分欧洲国家(德国、瑞士、瑞典)。
但筛选申请地区只是第一步,一旦具体到 “哪些学校的哪些项目适合自己”,我几乎毫无头绪。对着 QS 排名一个个点进学校官网,看着满屏的英文项目介绍,常常半天理不清申请要求。
后来在学长和老师的建议下,我选择了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一开始是刷到指南者的推文了解到了这个机构,感觉还比较专业。
于是在2023年的6月,我与指南者的张老师建立了联系,在此期间,我也比较过许多机构,有的上来就盲推荐排名靠前的学校,根本不看我的专业匹配度;有的则把选校说得玄乎其玄。
其实在我看来,选择机构一方面要重点考察它的专业性,这一块指南者的张老师给出的选校规划和背景建议在我看来是最靠谱可行的。
他注意到我之前参加过的竞赛和论文研究方向,并根据我提到的目标国家,再结合我的背景整理了详细的项目清单,不仅帮我筛掉了明显不匹配的选项,还挖掘出一些我自己根本没注意到的小众优质项目,省了我大量搜集信息的精力。
另一方面,就是机构之前的一些留学案例,包括在同学之间的评价、口碑,最后我也是在学长学姐的推荐下在10月,选择与指南者签约。
申请路上,指南者的陪伴
因为我签约的时间比较早,在选校定位的同时,指南者的郭老师还根据我GPA以及具体的课程分数进行分析,对于几门分数偏低和关键的核心课,给出了重修提分的建议。让我在随后的一个学期通过重修较为容易刷分的微积分课程来提高均分成绩。
针对背景的短板,指南者的老师提醒我找实习一定要找与申请方向相关的岗位,否则看似实习经历很多,但和申请方向不匹配,同样不具备价值。这些建议让我在随后的学习以及实习过程中有了较为明确的目标。
我个人选择了偏研究类的实习工作,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拓宽对所学领域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和组内其他学长学姐从课题的选择、创新点的寻找乃至实验的设计等等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进一步拓宽了对自己学习研究领域的了解,也积累了能写进申请材料的有效经历。
因为我的实习开始得比较晚,9月又撞上了留学申请期,难免有些手忙脚乱,很感谢指南者的老师们帮我高效准备材料,而且期间出现的各种小问题,不管是我还是家长提问,都会得到及时耐心的回复。
包括文书的撰写也比较顺利。在我提供了一些基础信息之后,就能够产出一个较为不错的状态,不需要我额外花特别多的精力去调整。偶尔有一些小细节跟老师反馈下,就能很快修改好。这些贴心的服务,帮助我一边实习,一边在准备留学时,节省了很多的精力。
提交申请后,很快拿到了港中深的机器人项目的面试邀约。
指南者帮我安排了模拟面试的辅导,请同专业的上岸学长姐帮我熟悉流程。过程中模拟老师帮助我逐步优化了自己的表达逻辑,更好地展示本科学习期间的科研项目以及课程设计内容。
尽管如此,想到要全英面试还是有一点点忐忑,没想到正式面试时,港中深几位面试官营造了一种非常轻松愉快的面试氛围。
我能感受到老师们鼓励我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几位老师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机器人领域的一些看法,相比起我之前对面试是一种比较严肃的设想,实际的面试过程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令人难忘的交流,完全打消了我的紧张,也让我对港中深留下了很大好感。
放弃港大,就等新加坡
11月中旬的某天早上八点多,半梦半醒之间突然看到了手机上港中文的录取邮件让我瞬间清醒,心情十分激动,这封offer更像是一个定心丸,打消了我对自己“不会要没学上了吧”的担忧。
几天之后,香港大学机器人项目,还有的创新设计与科技的offer也接连来了!2025年新年伊始之际,我手握三封港校offer,可随之而来的却是烦恼和纠结。
尽管港大的机器人项目在我的目标排序中处于一个非常靠前的位置,但因为港校的留位费时间很短,16万的费用又高,不免让我开始纠结offer的去留。
拿到三个offer后,激动的朋友圈
相比香港的项目,我其实从一开始就更加期待南洋理工的SPML和CCA的项目,一方面是项目本身的含金量吸引着我,另一方面则是此前去新加坡参加暑期项目,让我对那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可惜拿到港校录取的时间太早了,新加坡还暂时未出结果。
看着港大16万的留位费,我陷入了“求稳”直接前往港大就读,还是冒着两所学校都无法进入的风险,继续期待南洋理工的录取结果。
两个选项在我的脑子里展开了拉锯战,幸运的是,1月初我突然收到了港中深的机器人项目录取通知,这无疑给了我一个缓冲的选择!
感谢及时到来的港中深
过去我曾在港中深参加过一场比赛,因此对学校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再加上此前港中深愉快的面试氛围,让我觉得选择港中深入读其实也不错。
我仔细梳理了自己的想法,最终决定哪怕放弃港大的offer后,无法顺利入读南洋理工,也能够在港中深收获一段有价值的学习经历。
因此,我大胆放弃了两份来自港大的offer,选择交了港中深的11万留位费,并继续期待南洋理工的结果。
申请季的各种焦虑的担心和等待,最终在一次普通的会议上画上了句号。
那时也是1月,距离交完港中深的留位费还没有过去多久。在某一天的会议上,我突然看到电脑屏幕右下角弹出的来自NTU的邮件消息,虽然表面继续保持淡定的听讲,但是实际上已经在拼尽全力压制自己上扬的嘴角。
尽管后面还有几个项目的结果没出,但是当NTU的录取邮件抵达的时候,我就清楚自己的申请阶段已经结束。
面对港中深和NTU之间的选择。我内心的天平大幅倾向了新加坡,本身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比较接近,同时饮食、文化氛围对我而言更易接受,此外,周围许多老师、师兄师姐也都有过新加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
最终经过多方面的对比,我认为NTU就是我申请季的最优解,于是果断接受offer并开始查找各种租房和生活攻略,以及进行入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总体而言,我的申请过程还是非常顺利的,对我而言最大的帮助是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老师、师兄师姐们,他们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科研道路和就业方面的规划出发,给了我许多选择学校和项目的建议。
前人曾照我,我照后来者,近期与我交流我的学弟学妹们有的开始准备26fall的申请,有的刚进入大一大二,我也会与他们分享我个人的感受以及在申请期间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在实习方面开始的较晚,相对于很多同学的简历,我在实习方面比较单一而且开始的相对较晚,因此申请开始时并没有特别多的工作成果可以呈现在简历上;
其次,为我的雅思开始准备的时间相对较晚,因此无论是校内的合作项目还是自己申请的项目,在需要对应的雅思或GRE成绩时会显得有些仓促。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一些帮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