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6年到2000年,全国90%的本土汽水厂都倒闭了。北冰洋、天府可乐、正广和这些曾经家喻户晓的品牌,几乎全军覆没。
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却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市场份额一路飙升,直至今日。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入侵
说起80年代初的本土汽水,那真是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走在王府井大街上,小卖部里摆的都是橙色瓶身的北冰洋;到了上海,石库门弄堂里卖的是正广和橘子汽水;武汉的滨江汽水带着长江边的清爽;重庆的天府可乐更是牛逼,号称"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里面还加了中药成分。
这些汽水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北冰洋的雪山白熊图案,象征着北京胡同里的夏日清凉;天府可乐的川渝风味,代表着巴蜀文化的独特韵味。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觉身份证"。
可到了1986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他们打的旗号特别诱人:"合资建厂,技术换市场"。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外国先进技术+中国本土品牌,强强联手嘛。
但事实证明,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斩首行动。以北冰洋为例,外方开出的条件确实很有诱惑力:提供先进生产线、包销产品、共同管理。可关键的陷阱藏在合同细节里——本土品牌必须放弃自有销售渠道,改由合资公司统一管理。这意味着什么?就是你的产品还是你的,但卖给谁、怎么卖、在哪里卖,全得听人家的。
渠道绞杀+文化洗脑
外资进来后,马上开始玩"捆绑销售"这招。什么意思呢?就是经销商想要进北冰洋汽水,必须按1:1的比例搭配可口可乐。你想卖100瓶北冰洋?行,但你得同时进100瓶可口可乐。
这招真是太狠了,本来经销商的冰柜空间就有限,现在一半要给洋品牌,本土汽水的曝光度直接腰斩。1990年北京市场,可口可乐的份额从5%猛涨到32%,而北冰洋从75%暴跌到18%。短短几年时间,攻守完全易位。
到了90年代末,外资通过"冰柜补贴"、"陈列费"等手段,基本控制了80%的中小城市终端。去超市看看就知道,黄金位置全是可乐、雪碧,本土汽水被挤到角落里吃灰。沈阳的八王寺汽水厂最惨,从年产10万吨到2000年销量不足千吨,生产线都锈了。
如果说渠道绞杀是明刀明枪,那文化渗透就是暗中下毒。可口可乐在90年代搞了一波广告轰炸,不同人群都有针对性的洗脑策略。
对城市精英,他们请张国荣、张曼玉拍《缘分》系列广告,画面是霓虹灯下的都市浪漫,配上"这就是潮流,这就是可乐"的口号。潜台词很明确:喝可乐=时尚。对农村市场,他们推出"火车篇"广告,绿皮车厢里挥汗如雨的农民工,花一块钱买瓶冰镇可乐,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配上"清凉全世界"的字幕,直击下沉市场的痛点。
还有,1996年的"阿福贺岁"广告,让传统年画娃娃抱着可乐瓶拜年,把西方饮料硬塞进中国春节场景。结果春节期间可乐销量同比暴涨47%。这就是文化入侵的威力,润物细无声地改变你的消费习惯。
本土品牌的艰难突围之路
到2000年,全国90%的本土汽水厂倒闭,这场"饮料大屠杀"基本结束。直到2011年,北京一轻集团重启北冰洋品牌,才算是本土饮料的"复仇之战"正式开始。
重生的路有多难?光是找回原来的配方就费了老劲,他们派人满世界找退休老工人,从档案馆翻出发黄的1985年配方档案,才还原出"桔子香精+蜂蜜"的经典味道。
包装也下了功夫,复刻80年代的玻璃瓶设计,雪山白熊的图案一模一样。在微博发起"晒童年味道"话题,单条转发量超50万,瞬间勾起无数人的童年回忆。
北冰洋没有选择跟可乐正面硬刚,而是专攻餐饮场景,成了簋街小龙虾、老北京铜锅涮肉的标配。2023年,北冰洋在北京餐饮渠道市占率达38%,复购率超65%。有了情怀加持,味道确实不一样。
饮料战场消停了,白酒又开始焦虑了。现在的商务宴请桌上,路易十三、轩尼诗XO经常占主位,茅台、五粮液虽然贵为"国酒",却被一些人视为"传统、老派"。
这种认知是怎么形成的?洋酒玩了几十年的"精英符号"游戏。你看好莱坞电影,《华尔街之狼》《007》里的成功人士都是手持威士忌杯俯瞰城市,潜移默化地把洋酒和"上流社会"绑定,近十年中国上映的商业电影中,洋酒出镜率是白酒的2.3倍。
品鉴文化也是壁垒,威士忌有"雪莉桶"、"泥煤味"这些专业术语,还有各种品鉴会,把喝酒包装成"高雅艺术"。而白酒长期停留在"豪饮"、"拼酒"的粗糙印象里,缺乏现代品鉴体系。
价格心理战也很阴险,一瓶30年陈酿的轩尼诗XO卖一万多,消费者还觉得"物有所值",但同价位的白酒就会被质疑"是不是太贵了",这就是品牌溢价的威力。
文化战的真相
面对消费升级和代际更迭,白酒企业开始探索"去中年化"转型。江小白算是吃螃蟹的,推出果味高粱酒,瞄准Z世代的"微醺小聚"场景。在成都、重庆等地,江小白打造"白酒+民谣酒吧",100ml小瓶装可以搭配水果茶调制特饮。
水井坊也在搞健康牌,推出"井台·清酿"系列,强调"纯粮酿造、低酯低醇",甲醇含量只有国家标准的1/5。茅台更狠,直接跟中国航天合作,搞"太空品酒会",用AR技术展示白酒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分子结构,传统工艺+现代科技的组合确实很酷。
关键在于,本土品牌需要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基础上,用符合当代价值观重新诠释传统。就像北冰洋用"复古瓶身+国潮营销"激活记忆,白酒用"健康低度+科技赋能"对话年轻人。
当然,我们不是要盲目抵制所有外国品牌,而是希望在消费选择中多一份清醒。支持那些努力将传统与现代缝合的本土品牌,因为它们不仅是商业实体,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毕竟,一个民族的味觉记忆、饮食文化,才是真正难以被资本收购的精神财富。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自信,从每一次消费选择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