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身为诗人的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爱上了一位十八岁的少女——林徽因。
林家与梁家早已订婚,林徽因也明确拒绝了徐志摩。
这位诗人从此情根深种,一生都没有从这段感情中走出来。
据说他之所以坐上那架令他丧命的飞机,只是为了到北平再看林徽因一眼。
这段无疾而终的单相思似乎成为了徐志摩的遗憾,似乎也成了民国文学圈里的遗憾。
虽然当今的许多读者不喜欢徐志摩的所作所为,但是每每听到这个故事,仍旧会不自觉地假设:
若是林徽因选择当年和徐志摩走到一起,结局到底会如何?
徐家的后人
历史无法给这个假设一个满意的答案,不过2020年,林徽因的曾孙女梁周洋与徐志摩的曾孙女徐文慈。
在摄影师的镜头下,留下了一张合影。
梁周洋左 徐文慈右
她们仅仅是照了一张照片,或许没有其他深层的含义,在旁观者看来,却弥补无数文艺青年心目当中的臆想。
若是徐志摩泉下有知,怕是也会感激这位曾孙女。
虽然自己不曾与林徽因在一起,自己的后代却与林徽因的后代还有着斩不断的缘分。
而这两位后代能走到今天,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她们彼此穿越了时间的丛林,跨越了山水的空间,才走到同一个镜头下,留下这一张珍贵的照片。
先说这位徐文慈,她的曾祖母不是别人,正是被徐志摩抛弃的张幼仪。
在命运的战场上,但凡张幼仪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弱懦,怕是我们就看不到今日的徐文慈啦!
年幼时期的张幼仪一定想不到,将来的自己会走上与母亲、祖母完全不同的道路。
张幼仪
张家与徐家早有婚约,张家对徐家的那位徐公子相当满意。
这位徐公子志向远大,远赴英国留学,理想就是回国整顿国家的银行体系。
他们并不知道到了英国之后的徐志摩,突然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兴趣,继而把事业的重点放到了现代化的诗歌上。
已经与之成婚的张幼仪,此刻正在家中养育他们共同的孩子——徐积楷,徐志摩的父母对这位儿媳妇十分满意。
为了避免夫妻两人长期分居而产生疏离感,张幼仪追随丈夫去到了英国。
就在她再次怀孕的时候,徐志摩告诉了她早已爱上她人的消息。
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的女人,一个连西语都不会的女人,一个在异国他乡只能依靠丈夫的女人。
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时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手足无措。
她自幼也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哪里受到过这等委屈,也就在这段时间里,她腹中胎儿也流产了。
整个过程,徐志摩没有探望过她一次,曾经的夫妻感情好似一阵风般,突然之间消失得干干净净。
在民国时期,有许多女人遇到过类似的状况,她们当中的大多数都选择自暴自弃。
张幼仪与她们不同,她体内坚韧的力量逐渐展示出来,以压倒性的姿态驱赶走了懦弱与偏见。
回国之后的她成为上海妇女储蓄银行的副总裁,在该银行历届总裁史上,她是第一位。
不要忘记那是一个女性可以当姨太太的时代。
一个女性能获得这样的地位,自身必须优秀到超越那些男人方可,不然人家凭什么要聘用你。
张幼仪从此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
虽然徐志摩与之签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西式离婚书,但是徐志摩的父母仍旧认她为儿媳妇,她也用自己赚的钱为公婆建了一幢大房子。
她甚至还用自己的钱为丈夫整理文集,此时的她不是一个哭哭啼啼的女性,而是一个独立的女性。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她是成了一名施恩者,而不是一名受恩者。
这两个角色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强者的角色,后者则是弱者的角色。
多年以后,当徐文慈决定拍摄短片《笼中雀》时,这部剧里的外婆具有两种品质:优雅与坚韧。
而曾祖母恰好就拥有这两种品质,连她自己都讶异,原来曾祖母对后代的影响竟然如此之深。
祖父徐积楷后来与祖母张粹文结婚,两人共生了四个孩子,父亲徐善曾就是其中之一。
张幼仪和徐善曾
后来祖父母为了完成留学的计划,就把四个全部交给了已年近五十的曾祖母。
也就是说,当时自己的父亲尚且在襁褓之中,由此可见,父亲受到曾祖母的影响有多深。
每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都会向曾祖母求教,这位远在美国的老人,每次都能给出中肯贴切的意见。
张幼仪和四个孙辈
徐文慈就亲口说过,自己之所以会成为一名电影人,选择在香港发展,就是为了在拍摄中看到一个真正的曾祖母形象。
梁周洋走的道路与徐文慈有什么相同点呢?两个人缘何会走到一起?
徐文慈 左一
梁家的后人
梁周洋所从事的工作与曾祖母林徽因有些相似之处,主要是修复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再次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当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共同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因为当时这所大学的建筑学不招收女学生,林徽因只能转而报考了美术学,从而成为了建筑学的旁听生。
这位旁听生太优秀了,其所取得的成就竟然比许多专业的学生还大。
她是新中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同时也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其在世期间,与丈夫梁思成一道在祖国的大地上寻找古代建筑,在他们之前,很多人认为唐朝建筑只剩下了日本的奈良寺。
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我国竟然找不到遗留的痕迹,反而要到日本去参观学习。
这对于中国人而言,的确是一个奇耻大辱,幸而这对夫妇在山西五台山豆村的深山里发现了佛光寺。
这一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宣称中国没有唐朝建筑的定论,激动之余,梁思成不禁赞叹道:“诚是我国第一国宝也!”
在寻找古建筑的途中,他们也孕育了第一个孩子——梁再冰,儿子梁从诫是他们夫妇的第二个儿子。
林徽因那首著名的《人间四月天》就是写给儿子的新生,里面处处透露出一个母亲对于新生的欢喜与挚爱。
但是她的爱并没有演变成溺爱,两个孩子全部都考上了北大,女儿从北大的西语系毕业,儿子从北大的历史系毕业。
梁从诫后来与门当户对的周如玫结婚,婚后的两人琴瑟和鸣,度过了一段幸福安详的岁月。
梁从诫与周如玫
奈何因为时代的动荡,两个人不得不分开,也正在分开的这段时间,两个人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周如玫将儿子的名字梁鉴改为了周志兵。
后来梁鉴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过来,他是我国著名的青铜器专家,也算是子承父业,继续在古代文化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周洋则是梁鉴的女儿,她出生于北京,七岁时跟随母亲到了美国,在美国其与自己的姨奶奶关系非常好。
她的这位姨奶奶就是享誉全球的著名设计师,美国著名的越战纪念碑就是出自她手。
她还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的华裔。
林璎
由此可知,这位梁周洋家学渊源十分深厚。
目前,她已经创立了自己的良之家族办公室,同时兼任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
她十分喜欢自己的曾祖母,认为一个女性能在那样一个时代,取得那样一个不凡的成就,着实是了不起。
后来,她重走了一遍曾祖母当年所走过的路,还模仿着曾祖母的姿势,在同一文物唐朝雕塑前拍了一张照片。
这是历史与现实的梦幻联动,在那一刻,她似乎理解了当年曾祖父与曾祖母的心情。
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成立了营造学社调查组,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坚持做着自己的事情。
哪怕这些事情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没有意义,但身为建筑学家的他们,知道这些事物的价值。
因此,每当修复一件文物的时候,她并不觉得自己单纯就是一名匠人,而是一位和古人进行交流的艺术家。
正是因为有了交流,她才能真正读懂古人的心思,才能更好地还原每一件文物。
这就是传承,后人从这份传承里听到的不仅仅是一些花边新闻,更是看到文化的交接棒没能断。
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原因,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人在默默无闻地做着努力。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丨梁周洋:梁、林为后人留下哪些精神财富?》
2、张幼仪:离开徐志摩之后——《档案春秋》2014年第8期28-31,共4页
3、澎湃新闻 《梁思成与林徽因:他们在深山里,找寻遥远的盛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