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城市与宫殿建筑
建筑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一部分,由于它的建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建筑技术水平的高低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科学和文化等进步程度。中国的古代建筑技术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自然、地理条件常常对于建筑技术发展起重要作用,由于中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和地形,需要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在材料和结构上也表现也一定的差异,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形成了长江下游水网地带的干栏式建筑,而黄河流域中游则形成半地穴式的建筑风格。
夏商周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奴隶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转向对城市和宫殿的建造,并形成了以土木建筑占主导地位的建筑体系,因而城市和宫殿代表了这时期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准。
![]()
1.城址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出现了城郭,《世本.作》载:"鲧作城郭",《淮南子.原道训》中有"夏鲧作三仞之城"的说法。近年来考古学资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不少类似城郭的遗址,如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它的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为185米,城墙采用小版夯筑法,即先用小版在城墙内侧夯一土墙,墙外逐层填土,如此层层加高,直到筑成。这座城南北有城门,南城门还发现了土坯筑成的门卫房和地下陶质排水管道,城内为土坯筑成的排房,房屋周围还有草拌泥涂抹成的散水坡,这是比较原始的城郭或称城堡。
到商代以宫殿为中心的城市开始发展起来,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偃师商城,河南郑州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等都具备了一定的布局和规模,并对后来城市的发展以重要的影响。以郑州商城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城址,东墙和南墙各长1700米,北墙长约1690米,西墙1870米,周长6960米,城内的东北部发现多处大型夯土台基,有的台基上保留了坚硬的白灰面和细泥地坪及大型石柱础和柱洞的遗迹,估计为当时奴隶主居住的宫殿区。城外四周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和居住址,窖穴、水井、灰坑、壕沟、墓葬和祭祀坑等遗迹。根据文献和出土遗迹的考证,不少学者认为此城是商代中期"仲丁迁于隞"的隞都,也有人认为是商汤所都的亳。从其城墙遗迹分析,是采用两侧木模型板,中间填土夯打,木板每块一般长约2.5-3.3米,宽0.1-0.3米,并采取分段夯筑的方法,将两侧壁和一个横头都用木板相堵。在一段内分层夯筑,然后拆除堵板和两侧壁板,这种方法又称分段版筑法,它可在同一时间内集中更多劳力,加快速度和保证质量,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到西周时版筑技术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以立柱、插竿、橛子、草绳来固定模板,在分段的基础上采用了方块夯筑的方法,这些方法使版筑技术更加完善,用这种方法夯筑的城墙一直沿用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
2.宫殿
商朝是奴隶主至大兴宫殿的时期,《周易.系辞》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周礼.考工记》中记有:"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这里所指的都是奴隶主的宫室。考古学资料表明商代有不少的宫殿建筑,如商代早期的二里头宫殿遗址、商代中期的盘龙城宫殿遗址和商代晚期殷墟的十几处宫殿遗址等,都代表了当时以木结构为主,土木相结合的构造技术。
二里头宫殿建筑东西长108米,南北宽约100米,平面近方形,只东北部微凹,是一座大型夯土台基,台基边缘用姜石铺垫的硬面和路面,起散水作用。夯土台基中部偏北有一块略高的长方形台面,是宫殿的基座,东西长36米,南北宽25米,上面排列一圈柱穴,南北两边各9个,东西两边各4个,柱穴底部均垫有一块卵石,作为柱础。根据遗迹推测这是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木骨为架,草泥为皮,四坡出檐的大型木构建筑。殿宫正南约70米处是宫殿的大门,在宽24米的地方,夯土台基向南延伸呈斜坡状,上面排列了9个门柱柱穴,大门两侧还发现了一圈廊庑式建筑遗迹。由此可知商代早期的宫殿是由堂、庑、庭、门组成,中间是殿堂,南面有大门,四周含相连的廊房,初具了我国宫殿,宗庙建筑的形制和规模。
到西周时期宫殿建筑技术有所发展,形成了一组规模宏大,具有整齐格局的四合院式群体建筑。《尚书.顾命》中有对这个时期宫殿形制的描述如:前面有正门,门的两侧有"右塾"和"左塾",门内有庭(指院落),庭内居中有堂,堂前有东西两阶,堂后有侧阶,堂上有主室和其左右的东西房等,正门的前面有应门,应门之前还有皋门。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山凤雏发现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宫殿或宗庙建筑,其形制与上文献所述可吻合,其建筑是坐北朝南,以门道、前堂、过廊,后室为主轴,东西配置厢房,形成一个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院落,还发现了两处排水管道,是用陶水管套接或用卵石砌筑,地面和墙壁均以泥浆掺合细砂和石灰涂抹,在房屋堆积物中还发现了少量的瓦,估计屋顶的一部分是用瓦盖成的。
瓦的使用在建筑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可有效地避免屋顶的漏水,延长房屋的使用年限,还是人们将人工材料运用于建筑物上的一次伟大的尝试。《史记.龟策列传》记有:"桀为瓦室",可知瓦的出现有可能是在夏代,但见于考古学资料,最早的瓦就是岐山凤雏宫殿遗址中的瓦,这种瓦宽约30厘米,长度不详,为泥条盘筑,背面纹陶纹,青灰色,陶质较脆。到西周晚期,瓦的使用较为广泛,陕西扶风召陈西周晚期遗址中,三个房屋周围都含大量瓦片堆积,瓦的种类达十多种,且有板瓦与筒瓦之分。
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已对建筑进行装饰,商代的装饰艺术有了更大的发展。安阳小屯一个商代遗址中发现了一块绘有彩画的白灰面墙皮,残长22厘米,宽13厘米,厚7厘米,墙皮上绘有红色花纹和黑圆点,由此可见当时已出现用壁画装饰建筑的形式,另外人们可能还在梁柱或门窗上加以雕刻,起装饰效果,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一点,但从考古发掘盘龙城和殷墟墓葬中可见到的木椁上的彩雕,以及大量商代青铜上的繁缛纹饰中,推测这种技术在商代就开始被运用在建筑装饰中。
![]()
由上所述可将这一时期的建筑技术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高台建筑普遍出现,宫殿多是建在大型的夯土台基上。
第二,夯土技术广泛运用并逐步发展成熟。
第三,形成了以木结构为主,土木相结合的传统建筑体系。
第四,开始使用人工材料,并注重对建筑的装饰。第五,形成了规整的整体布局,并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达1000多年之久。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