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群山之间,土城子学校的教室里,6 张带着高原红的脸庞正认真看着幻灯片上的内容。七年级的孩子们眼神发亮,手指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着——这是曙光小队与 “梦想云课堂” 的第一次相遇。对于这些最远只到过赤峰市区的孩子来说,屏幕那头不仅有知识,更藏着通往远方的钥匙。
01
云端课堂:让梦想先“出发”
“梦想云课堂”项目由真爱梦想和腾讯SSV数字教育实验室合作,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乡村学校师资结构性短缺、部分课程开不齐、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项目采用“志愿者线上授课+乡村学校本地老师协助”的双师课堂模式。志愿者通过企鹅支教平台进行线上授课,在地教师在线下配合教学,携手给孩子带去优质教学内容,为教育公平普惠贡献一份力量。
线上授课的志愿者孔翠妍老师第一次给孩子们布置任务时,心里还带着忐忑。她让班级里的四个小组用不同方式介绍自己想去的城市,没想到孩子们交出了令人惊喜的答卷。孩子们特别棒,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有编歌的,有编小品的,有写诗歌的,演绎得都特别生动。“他们眼睛里的光骗不了人,那是对未知世界最纯粹的渴望。”孔老师在课后和在地老师包萨日娜沟通时,语气里满是感动。
孔老师引导孩子们思考“远方”的含义
孩子们积极发言“我的远方宣言”
孔老师的课堂从不是单向输出。发现孩子们对家乡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她及时调整课程进度,增加了非遗文化相关的内容。课下,她会和在地老师反复讨论教学方案:“要不要试试让孩子们从身边的文化入手?”“或许可以设计一次研学,让他们亲眼看看课本里的非遗?” 这些讨论像一颗颗种子,在孩子们心里悄悄埋下了 “走出去看看” 的愿望。
02
研学计划:在纸面勾勒远方
“我们可以去了解蒙古皮画!” 在小组讨论会上,平日课堂里最有想法的小李同学提出的提议得到了全员响应。孩子们开始分头行动:有的用学校电脑查阅资料,发现内蒙古博物院里镇馆之宝 “鹰鼎金冠饰” 背后藏着匈奴时期的工艺智慧;有的向村里的老人打听,得知皮画曾是游牧民族记录生活的 “日记本”;还有孩子在孔老师推荐的线上博物馆里,第一次看到了色彩斑斓的皮雕作品。
孩子们正在讨论研学主题
通过绘画制定研学计划
最终,“探秘内蒙古非遗,传承古老皮画技艺”的研学主题新鲜出炉。孩子们把大问题拆分成三个小目标:内蒙古皮画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制作工序有哪些,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保护、发扬和传承这一古老的文化技艺?
03
实地研学:用脚步丈量成长
研学第一站是内蒙古博物院,这也是孩子们第一次进入博物馆。在领队包萨日娜与志愿者义日贵两位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按照预先规划的路线有序参观各展厅。当行至镇馆之宝"鹰顶金冠饰"展柜前时,孩子们自发围成半圆,研学规划师佳佳认真看着展品说明,感叹道:"原来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这么精湛的手艺!"在 “文脉遗珍馆”,当看到皮画展区里那些用牛皮制作的游牧生活图景时,孩子们立刻拿出研学笔记本对照预习资料记录,生怕错过任何细节。
孩子们在博物馆认真听讲解
第二天的莫尼山非遗小镇让孩子们真正触摸到了皮画的温度。在皮画博物馆的非遗技艺体验馆里,非遗传承人讲述着皮画从实用器物到艺术珍品的演变:“以前牧民们用羊皮做帐篷、做皮衣,剩下的边角料就画上图腾,这就是最早的皮画。” 当传承人演示绘染、起鼓等工序时,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圆圆的,认真听着。
孩子们最期待的是动手实践环节,但拿到工具的他们却突然犯了难——平时在村里熟络的伙伴,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复杂的工序,竟没一个人敢先开口提问。包萨日娜老师看在眼里,悄悄对孩子们说:“想想我们在云课堂上的表现,你们编的歌那么好听,现在也一定能把想问的说出来。” 在老师的鼓励下,小组的财务官昭昭同学深吸一口气,率先举起手:"老师,为什么皮画要先拓印图案再雕刻,而不是直接在牛皮上画呢?"这个问题像打开了闸门,孩子们的疑问接踵而至,"选牛皮要挑哪个部位?""颜料用什么植物做的?""刻坏的皮子能修补吗?"笔记本上很快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答案。
孩子们在体验皮画制作
呼和浩特的将军衙署是地位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驻防将军府,它能成为漠南第一府,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这里也蕴含着历史文化相关的非遗元素。在这里,孩子们对非遗有了更深的理解。青砖灰瓦的古建筑里,讲解员指着门楣上的木雕说:“这些图案和皮画上的图腾一脉相承,都是民族文化的印记。”
04
收获满满:让非遗住进心里
这次研学让孩子们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曾经不敢在课堂上发言的他们,现在能主动向传承人请教问题;出发时还会为分工争执的小团队,返程时已经能默契配合:有人整理资料、有人保管工具、有人负责记录。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眼界不再局限于家乡的山川——当看到皮画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时,孩子们开始讨论:“我们能不能把草原的故事画在皮画上,让更多人看到?”包萨日娜老师在研学总结里写道:“云课堂让孩子们看到了远方,而研学让他们真正走进了远方。”她亲眼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孩子们也在研学过程中感受到了蒙古皮画非遗的魅力,让非遗在学生心中扎根。
从云端课堂的奇思妙想到实地研学的亲身实践,曙光小队的孩子们用脚步丈量着文化的厚度,用双手触摸着历史的温度。这些来自草原的孩子不仅实现了 “去远方” 的梦想,更找到了连接家乡与世界的文化密码。而那些带着草原印记的皮画作品,终将成为他们心中最闪亮的曙光,照亮未来的求学之路。
在这个收获满满的暑期,云课堂专项的温暖故事不止发生在曙光小队。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第二小学的两支小队奔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吊脚楼间探寻苗绣纹样里的文化密码;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来集镇郭岗小学的孩子们走进开封,将北宋建筑的飞檐斗拱化作书签上的精致纹样;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第十二小学的师生们则前往成都,在博物馆的文物中追溯巴蜀文明的源流;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吉林省孤儿职业学校的孩子们深入研究吉林非遗 “乌拉” 满族火锅,在美食文化中感受民俗传承的温度。每一支小队都在研学路上收获着成长,让远方的风景,成为这个夏天最珍贵的礼物。
在“梦想云课堂”,每一节线上课都是一扇窗,让远方的山川湖海、城市人文走进乡村孩子的课堂;每一位志愿者都是点灯人,用知识与热情为他们照亮前行的路。
如果你也相信教育的力量,愿意用屏幕传递温暖,用课堂连接远方,欢迎扫码加入“梦想云课堂”志愿者团队!无需远行,只需一台电脑和一颗热爱教育的心,你就能为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打开更广阔的世界。
特别鸣谢
什么是去远方
“去远方”公益项目,是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最受师生喜爱、课程覆盖率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综合实践项目之一,通过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实现“人生第一次去远方”的梦想,帮助8-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激发对远方的好奇、培养自主学习的必备能力、提供探索世界的机会。
如有疑问需咨询请将您的疑问发送到去远方官方邮箱
quyuanfang@adream.org
整个九月,
每点击一次文末右下角的“小红花”,
都将为项目增添一份力量,
转化为一份真实的支持,
各位伙伴,动动手指,
文末的“小红花”就等你来点亮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