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6月,日本东京,一场冷清的葬礼正在举行。死者是曾经在中国大地上呼风唤雨的国民党陆军上将汤恩伯。然而,这位昔日的“中原王”,此刻却落得个客死他乡的凄凉下场。
灵堂里,他的妻子王竞白面无哀戚,冷冷地看着丈夫的遗像,据说她对前来吊唁的人说了一句让在场者无不侧目的话:“他的报应终于来了。”
这句话,与其说是妻子的怨怼,不如说是一句迟到了多年的历史判词。它判的,是一个手握几十万大军的将领,如何一步步众叛亲离,最终被他曾经拼命效忠的政权、被他祸害过的土地和人民、甚至被自己的家人彻底抛弃。
要说汤恩伯,也曾有过“高光时刻”。他出身浙江,靠着同乡、后来成为他义父兼岳父的陈仪资助,东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镀金。
这段经历,让他成了蒋介石眼中不可多得的“知日”军事人才。加上他本人善于钻营,很快就挤进了中央军的核心圈子,与陈诚、胡宗南并称为“陈胡汤”,是蒋介石最倚重的嫡系之一。
抗战初期,无论是在南口还是台儿庄,汤恩伯的部队都打过一些硬仗,他也因此被捧为“抗日名将”。那时的他,或许真以为自己能凭着蒋介石的宠信和手里的兵权,青云直上,名垂青史。
可惜,历史这面镜子,照出的往往不只是功勋,更是人性深处的丑陋。真正让汤恩伯这个名字永远钉在耻辱柱上的,是1942年到1944年的河南。
当时,河南正经历着百年不遇的大饥荒,水灾、旱灾、蝗灾接踵而至,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惨剧时有发生。
而此时坐镇河南、手握重兵的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非但没有体恤民情、开仓赈灾,反而纵容部队横征暴敛、强征民役。
他的军队军纪败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驻军之处,强占民宅,抢夺粮食牲口,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以至于河南当地的老百姓,将他与天灾并列,咬牙切齿地编出了一句民谣:“水、旱、蝗、汤,河南四害”。
“宁愿敌军来烧杀,不愿汤军来驻扎”,这句出自李宗仁回忆录的话,成了汤恩伯治军无能、祸害百姓的最真实写照。
带兵带到这份上,被自己号称要“保卫”的人民当成第四大灾害,这在中国近代史上也算是独一份了。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即豫中会战)时,汤恩伯这支祸害百姓时凶狠无比的几十万大军,在日军面前却如同纸糊的一般,一触即溃。
在短短38天里,国军丢掉了38座城池。汤恩伯的部队在撤退时,不是想着如何组织抵抗,而是用军车疯狂抢运自己的私产和家眷。
溃败的士兵们则四处抢掠,甚至连农民赖以为生的耕牛都不放过。积怨已久的河南民众终于忍无可忍,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拿起锄头、木叉,围堵截击这些比鬼子还可恨的“国军”,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
自己的军队在溃败时,被本国的老百姓缴了械,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也是天大的悲哀。战后,汤恩伯不知反省,反而将战败的责任一股脑推给河南百姓,污蔑他们是“汉奸”。这种颠倒黑白的无耻行径,让他彻底失去了人心。
在河南的惨败,并没有让汤恩伯彻底失势。1949年,他又被蒋介石委以重任,担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负责保卫国民党政权的最后命脉。
此时的汤恩伯,手握二十多万大军,吹嘘上海的防御工事是“钢铁阵地”,誓言要与上海共存亡。然而,历史再次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解放军发起上海战役后,汤恩伯所谓的“钢铁防线”迅速瓦解。而他本人,在战役的关键时刻,早已不在陆地上指挥,而是跑到了长江口的军舰上“遥控”作战。
他一边指挥着部队做最后的抵抗,一边却忙着将从中央银行运出的黄金白银装船运往台湾。这位总司令,在保卫城市和保卫金条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更让人不齿的,是他对恩人陈仪的背叛。在解放军兵临城下之际,已经认清形势的浙江省主席陈仪,写信劝说自己的义子汤恩伯起义,为国家和人民保留一丝元气。
陈仪对汤恩伯有知遇之恩、提携之情,甚至将义女许配给他,两人情同父子。可面对恩师的劝说,汤恩伯的选择是:立刻将这封亲笔信密报给蒋介石,作为自己“忠诚”的投名状。
这一告密,直接导致了陈仪被捕,并最终于1950年在台湾被处决。汤恩伯用自己恩人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子。这种卖师求荣的行为,即便在视权谋为家常便饭的国民党高层内部,也引来了普遍的鄙夷。
然而,汤恩伯的“忠诚”并没有换来他想要的结果。逃到台湾后,他很快就被剥夺了兵权,只挂了个“总统府战略顾问”的虚衔。
蒋介石对他早已不再信任。一方面,上海战役的惨败需要有人背锅;另一方面,出卖陈仪这种毫无道义底线的行为,也让多疑的蒋介石对他心生警惕。
据说,汤恩伯为了减轻自己“卖师求荣”的恶名,曾在家里为陈仪设灵堂,甚至私下请人给陈仪写传记,结果被蒋介石发现后大怒,将其隔离反省。从此,汤恩伯在台湾彻底成了一个无人理睬的孤家寡人。
晚年的汤恩伯,在政治上被抛弃,精神上抑郁苦闷,身体也垮了。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后被诊断为十二指肠癌。
他想去美国治病,但蒋介石根本不批钱,冷冷地让他“就地医治”。走投无路的汤恩伯,最后只能选择去日本。这个他早年留学、后来又与之浴血奋战的国家,竟成了他生命的终点。
1954年6月29日,汤恩伯在日本一家医院的手术台上,因医疗事故大出血而死,终年56岁。据说,蒋介石听到他的死讯后,反应极为冷淡,只说了一句:“死了也好。”
从权倾一时的“中原王”,到客死他乡的孤魂野鬼,汤恩伯的一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他拥有过成为民族英雄的机会,却选择了与人民为敌;他有过弃暗投明的可能,却选择了背信弃义。
他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