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苏州暑气裹着檀木香,九月的镇江巷弄飘着陶土味,秋末的华山村老树下,一群法学青年用脚步丈量非遗的温度——这是“法韵知承”实践团三个月来走过的非遗保护之路。从苏派牙雕的镂雕纹路到太平泥叫叫的窑火新韵,从老艺人的传承困惑到基层非遗保护的现实褶皱,他们以法律之笔,在非遗传承的长卷上写下“双向奔赴”的注脚。
![]()
实践的起点,是对“真问题”的精准锚定。团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纲,梳理20余部法规核心条款,设计通俗问卷与访谈提纲,锁定“传统技艺创新权属”“分级保护落地温差”“社群共有权界定”三大痛点,直指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在苏州祥韵牙雕艺术馆,丁老师捧着2018年前的合法象牙制品感慨:“我们有双证续香火,可团队改良的纹样归谁?学员的创新怎么保护?”玻璃柜里的精美展品与她反复标注的《维权指引》,道尽传承人对“操作指南”的渴求。镇江太平泥叫叫传承地,周师傅用陶土捏出卡通生肖:“祖传泥料换陶土,算创新还是老底?”他更揪心的是县级非遗“维权无门”的困境——即便仿冒发生,也说不清取证步骤。华山村八十八岁的解爷爷则用行动诠释法律的“烟火气”:他曾靠《非遗法》条款保住老银杏、重建张王庙,如今用手机拍照取证塑料仿冒品,却仍盼着“法律能长出腿,走到村里来”。
![]()
实地调研的14天,是发现问题的14天,更是寻找答案的14天。团队将牙雕的“权利归属案例”、泥叫叫的“取证流程图”、华山村的“社群共有权实践”汇集成《非遗知识产权维权指引》,从“清单”升级为“案例库+操作手册”;通过公众号推送调研故事,让“法律如何护传承”被更多人看见;更将整理数据形成报告,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参考。
从法条到田野,从案头到坊间,这场实践让我们看见:非遗保护不是“法律套非遗”的单向输出,而是“法律听懂手艺,手艺信任法律”的双向生长。当丁老师在指引上标注时间节点,当周师傅把创新纹样记入档案,当解爷爷用手机拍下侵权证据——这些瞬间,正是法治温度渗进传承土壤的证明。
![]()
未来,团队将继续以专业为笔,以实践为墨,在非遗保护的路上深耕不辍。因为他们知道:守护非遗,不仅要让老手艺“活”下去,更要让法律成为它“走”得更稳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