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晚舞台。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伴着东北大秧歌的旋律扭动关节,流畅的转身、精准的肢体配合让14亿观众惊叹。
很少有人知道,支撑这“钢铁之躯”灵动起舞的,是一枚直径不足2厘米的动力连接器。
这项曾被美国电子巨头用专利壁垒严防死守的技术,长期让中国企业被迫支付高价进口。
可如今,一切都变了。
一家位于常州仅300人的小厂,艾迈斯。
不仅打破了垄断,还把产品做到全国前三,月产量从8000套飙升至20万套,增长率超2000%......
2025年春晚直播。
宇树人形机器人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单腿支撑旋转180度,另一条腿精准踢到指定位置。
这看似简单的动作,需要关节处的动力连接器同步传输信号与能量,一旦出现延迟或中断,机器人就会僵直。
艾迈斯生产的这枚连接器,彼时已悄悄替代了美国泰科的产品。
公开数据显示,此前全球动力连接器市场中,美国企业曾占据超40%份额,泰科电子更是凭借1.2万项相关专利,将产品价格抬至国产替代前的3倍以上。
而艾迈斯的规模与成绩形成强烈反差。
工厂占地仅1.2万平方米,员工300人,还不如一些大型企业的车间规模。
但就是这样一家小厂,2025年月产连接器20万套,较2022年的8000套增长2400%,在全国锂电动力连接器领域稳居前三。
从春晚的高光时刻回望,艾迈斯的起步远没有这般耀眼。
2002年的常州郊区,创始人胡正宇的办公室里堆满了美国泰科的连接器样品,桌上的测试数据成了他最沉重的枷锁。
2002年,胡正宇团队做了一项测试。
将国产连接器与美国泰科的产品同时进行插拔实验。
结果显示,国产连接器插拔20次后就出现接触不良,而泰科的产品插拔5000次仍能稳定工作。
彼时的胡正宇,还在做连接器代加工,为国外品牌组装配件。
当时中国制造的标签几乎等同于“廉价劳动力”,他的工厂每生产一个航模动力连接器,就要向美国企业缴纳专利费。
更无奈的是,即便支付高额专利费,美国企业还常延迟供货。
有一次,胡正宇为赶航模订单,催了泰科三个月才拿到货,错过交货期损失了10万元。
而这枚需要缴纳高额专利费的连接器,后来成了胡正宇死磕的目标。
面对这样的困境,胡正宇没有选择继续忍受。
2007年,他在工厂会议上抛出一个大胆决定,这个决定几乎让所有员工都感到不解。
2年磨出反杀美国的“子弹头”
2007年,胡正宇的工厂正做着多元业务,除了连接器代加工,还生产电器配件,年营收达300万元。
但他却宣布,砍掉所有非连接器业务,全力攻坚大电流动力连接器。
这个决定遭到不少反对,有人觉得是“自断财路”。
但胡正宇力排众议,把所有资金投入研发。团队每天拆解泰科的样品,测绘零件尺寸、测试材料性能,仅金属触点的材质就试了12种。
2009年,首款自研产品XT60终于问世。
这款形似“子弹头”的连接器,采用独创的磷青铜镀金工艺,接触电阻低至0.25毫欧,比行业标准低40%,载流能力还比泰科同类产品高30%。
同年北京模型展上,艾迈斯的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
参展商当场测试XT60,连续插拔1000次,传输电流稳定,在-40℃低温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
展会结束后,XT60接到了第一个海外订单。
后来,XT60远销美、德等63国,彻底打破美国垄断。
而后续推出的MR30连接器,仅一毛钱硬币大小却能承载20A电流,更让艾迈斯在行业里站稳了脚跟。
这枚凝聚两年心血的连接器,终于让中国企业在该领域有了话语权。
2014年,大疆创新为悟系列无人机筛选连接器,测试过泰科、莫仕等多个美国品牌后,仍没找到满意产品。
艾迈斯的MR30连接器被送样后,测试现场出现了令人意外的一幕。
当电流调至50A时,MR30不仅没发热,还让无人机电机转速冲破红色警戒线,而泰科同类产品在45A时就已出现接触不良。
大疆当场签下150万套订单,但美国企业很快反击,泰科将同类产品价格从5美元降至3美元。
可胡正宇却做出更大胆的决定,把MR30定价1.5美元。
有人质疑“会亏本”,但他心里有底,通过自主研发的一体化注塑工艺,生产工序从12道压缩至7道,人工成本降了40%。
再加上与铜材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原材料价格比同行低8%。
艾迈斯的底气还来自与客户的深度绑定。
2015年,宇树科技刚起步时,艾迈斯就派工程师入驻其实验室,参与机器狗原型机调试。
从第一代机器狗的关节连接器,到春晚机器人的动力传输部件,艾迈斯的产品迭代始终与宇树同步。
这种“同步研发”模式,让它成了宇树的核心供应商。
而泰科等美国企业,仍坚持“先出产品再适配”,渐渐失去了先机。
靠着技术硬实力和深度合作,艾迈斯不仅守住了市场,还把进口连接器的价格拉回了合理区间。
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后,艾迈斯并没有像同行那样疯狂扩张。
2025年,当竞争对手忙着扩建厂房时,胡正宇的一个决定,再次让行业感到意外。
2025年3月,一家国际机器人企业找到艾迈斯,提出加价50%订购10万套连接器,要求一个月内交货。
但胡正宇拒绝了,表示他们每月产能20万套,最多接30万套的订单,超了就保证不了品质。
彼时,不少同行忙着招人扩产,有的工厂半年内员工从300人扩到800人,而艾迈斯始终把规模控制在300人。
这种“克制”背后,是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艾迈斯的产品要经过17道检测,从原材料纯度到成品耐温性,每一项都要达标。
从2002年拆解美国样品,到2025年成为全球多个巨头的供应商,艾迈斯的故事,远不止是一家小厂的逆袭。
它背后,是中国制造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缩影......
回望2025年春晚,那台扭动秧歌的机器人,不仅展现了中国AI的实力,更藏着中国制造的底气。
也正是艾迈斯这样的“小巨人”,在不起眼的细分领域死磕技术,才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壁垒。
从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到华为的5G芯片,再到艾迈斯的动力连接器。
中国企业正在用一个个小零件,搭建起全球产业链的“中国骨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