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是江苏淮安面积最大的县城,因龙虾产业闻名。盱眙深刻意识到,不能再依赖于传统的、比拼政策和资金的“抢人大战”或“项目招商”,而必须回归发展的本源——人。
从民生角度发力,成为盱眙破解困局的战略支点。对于盱眙而言,这绝非一项简单的福利性支出,而是一场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破局。
盱眙地标
(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产业新引擎
解锁“自家门口的前程”
方青云回到家乡盱眙入职一家服装企业,成为数据员已经半年有余。方青云介绍,自己的工作涉及人事薪酬调整、生产管理上的数据支撑和动态分析。
方青云在上海、镇江等城市奋斗过,在文化传媒、国际贸易行业深耕。对于回家能做什么她曾颇为忐忑。
“一开始以为招聘会就是招女工,没想到原来有这么多适合我的文职工作。”通过招聘会顺利入职的方青云上班第一天又被企业震了一震。作为镇上的龙头企业之一,不仅有8个厂区,在外贸方面成绩也不错。“我们还有一些技术工种去国外上班了。”方青云感慨不已。
方青云是众多返乡年轻人中的一员,小伙伴们有的从事传媒工作,有的自己创业开店。年轻人“带回来”的网红店正拓展商业新业态、改变当地生活。“盱眙发展势头很猛。”方青云发自内心感到骄傲。
方青云(左)和同事检查产品
(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就业是民生头等大事。盱眙在人才引进上仍然遭遇困境。虽然在众多城市引才政策下,县城产业结构特殊,不显优势。
基于对自身的清醒认知,盱眙将人才工作的重心从单纯“引进”转向了“培养本土人才”,探索着一条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模式。
在盱眙,小龙虾产业累计带动就业超20万人,几乎每四个盱眙人中就有一个端着小龙虾的饭碗。单一产业意味着脆弱与危机,盱眙深以为然,转型的齿轮在“工业强县”规划下高速咬合。
2024年,盱眙提升服务效能,50个项目拿地开工。更关键的是,工业崛起将创造无数新就业岗位。
“我们企业在业内一直表现不错,高级技术人员的工资与一线城市齐平。当地的房价却是一线城市的一半不到。”江苏嘉亿特液压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讲清了企业扎根盱眙和新一代技术人员的选择逻辑。
“我们行业操作精度高、有门槛,对新员工我们采用岗前培训、师带徒等内训模式,鼓励边学边干。”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已经为企业在3年内培养了130余名技术人才,有效解决了企业技术人才断层、新员工技术提升慢的尴尬局面。
企业实训是2025年盱眙实施的“3310”工程中的一环。盱眙计划在3年时间,对“城乡劳动者、普通工人、技能人才”3类群体,组织开展培训10万人次以上,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
“欢迎来盱眙、回盱眙,我们为返乡人才报销路费,也为春节留在盱眙的新盱眙人发放大礼包。”县人社局工作人员表示,盱眙,始终敞开怀抱,也将更担得起梦想。
老城再焕新
凝练小县大城的美学
“长途汽车站液冷超充站集合光储充放换五种功能,利用汽车客运站屋顶1万平方米的面积建设了1MW光伏电站。”盱眙绿城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经理于维军介绍,截至2025年7月,该站累计充电5.5万次。而目前,国联智慧电站在全县投运30座,共计353根充电桩。
中午时分,记者看到不少车辆陆续进入站内,站内面向电动汽车免费停车,司机和亲友则进入一旁的休闲驿站稍作休息。享受凉爽空调的同时,可以透过窗户看到站点全貌,也可以通过室内大屏查看充电进度。
“充电站主要是方便市民通勤充电、绿色出行,在高速口等重要点位建站建桩,我们还配备4台移动充电机器人,做到24小时应急保障。”于维军充满期待,盱眙也启动了住宅小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工作,项目招标已完成,预计9月开展工作。
“10分钟充电圈”不仅串联起民生便利、绿色出行与能源安全,更成为盱眙焕新颜的生动注脚。作为盱眙本地人,“于维军”们留在家乡,深扎在家乡建设的队伍中,给更多人创造回家的便利。
长途汽车站液冷超充站
(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以前这条路可是‘老大难’,过年大家回家能堵上1个小时,雨天还容易积水。”市民徐女士指着焕然一新的洪武大道感慨,“现在好了,一路畅通,积水问题也彻底解决了!”
多处的路网优化、道路修缮、管网重构畅通了出行动脉,让短通勤也成为小城幸福。每一分钟的缩短都非小事,它意味着更从容的晨间时光、更丰盈的亲子陪伴、更松弛的生活节奏。
更让她欣喜的是,道路两旁新建的运动公园绿意盎然,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散步、运动。
“以前是堆满杂物的角落、无人问津的空地,现在大家都爱去!城区多了好几个公园。”徐女士高兴地说,“感觉我们盱眙越来越有大都市的范儿了,生活有质感。”
城市随处可见的绿色是盱眙“一地三用”实践的成果。相关部门系统梳理排查出主次干道旁的88处“灰空间”,精心改造成城市的“金角银边”。除了路桥的“硬”建设外,盱眙也越来越关注绿化改造、生态建设,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让群众生活更舒适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共建“新故乡”
改写山水之间的乡愁
“我年轻时,大家都出去打工,现在陆陆续续回来养龙虾、种果树,很有奔头!”佘海军的果园在盱眙县天泉湖镇古城居委会大新庄,他被乡亲们称为“江淮桃子哥”。考虑到老人年纪渐大,孩子们读书生活需要照顾,2014年,佘海军返乡创业。
佘海军一头扎进了地里,选择了桃类种植。他的决定与当地规划不谋而合。得益于山区地理气候条件,近年来,天泉湖镇不少村、社区大力推进黄桃种植,如今全镇黄桃基地由百余亩发展到如今的五千余亩。家门口发展文旅带来一天一个新变化。好山好水育出“生态林果”,佘海军对果园越发有信心。这几年,他在人社局的帮助下,以电商直播实现增收。
“大城市打工,小县城养老”的模式不再是绝对。而佘海军“一老一小”的牵挂,也在踏实落地。
在天泉湖镇西湖小区,面对老人分散、居家观念深的情况,县民政局巧借乡土互助基因,将民政服务站开进了居民袁学清家中。相关部门对客厅进行了适老化改造。长期需要在家照顾老伴儿的袁学清也很高兴。
热情问候、分享报纸消息……袁学清向记者介绍自己待客小妙招。“以前他们就常遛达到我家。现在政府添置了不少东西,我们聚得更勤了!”袁大爷掰着手指数新变化:冬暖夏凉,有助浴车服务,门口订餐就能吃上热乎饭,溜达两步到卫生室拿药。
袁学清家就像“银发情报站”。村里的“小老人”常常主动关心照顾“老老人”,谁家要帮忙,谁要去镇上可以带点东西、捎个快递……消息在这里汇聚流转,养老变成热腾腾的日子。
居民家里的民政服务点
(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子女们最关注的医疗问题更是得到解决。
“以前盱眙人看病去南京,现在南京的专家被请到了家门口。”在县人民医院就诊的一位阿姨告诉记者,“挂一次号管三天,还有银发优先窗口,方便得很。而且80岁以上老人就医不用等,谁都有老的时候。”
县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盱眙以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为双核,织密县域医共体网络,县人民医院成为中大医院紧密型医联体,落户了中大医院的33个“名医工作室”。盱眙借助优势资源提升,也推动资源向基层奔涌:升级卫生院、卫生室设备,村卫生室标配中医理疗区,骨干医师全覆盖派驻镇村,让村民在家门口把脉问诊。医疗守护链,贯通县乡村。
随着日子越过越红火,盱眙人对医疗和教育都有了更高追求。要活得长久、舒心,要过得有品质、有期待。
孩子们坐上校车,吃上“校园餐”,盱眙教育以县中模式为基石,扩宽学子成才之路,以“眙校亦家”为纽带,关注困境儿童成长,以“山爸山妈”志愿服务模拟爱心家庭,用陪伴缝合亲情缺口,织就了一张有韧性的成长守护网。
乡村振兴的每一环节,从家门口的就业、村民家的养老服务站,到触手可及的医疗教育、蓬勃发展的文旅生态产业,无不紧扣“民生”二字。
象山公园航拍
(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如今,龙虾、果业的金招牌裂变出更广阔的天地,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吸引企业落户,家门口有了“蓝领变金领”的技术岗,第一山、明祖陵串联的文旅线,当地人运营民宿、开发文创。更关键的是,医疗教育升级、老旧街坊改造、城市绿化更新……这些触手可及的民生温度,让小城生活更体面、温馨。
山水不只是风景,而是可就业、可安居、可抚育下一代的生态,归乡不是退路,而是把根扎进沃土的主动选择。
交通打破隔阂,盱眙融入南京1小时经济圈等众多发展机遇。归乡不是退守,而是新一代用开阔视野重新拥抱根脉。
来源 :央广网
融媒体编辑:张灵芝
责任编辑:丁文
审核:王礼富
复审:王金波
终审:贾战军
(点击看详情)
这期为您准备的有鲍叔牙酒、国联充电一卡通、江苏交通一卡通、国联便利店购物券、文旅体验券、江苏有线“广电5G”手机年卡等等丰富礼品!
8月1日—9月30日期间,每15天随机抽取30名“点赞+分享+留言”名单,在公众号推文末尾公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