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的建议往往是有道理的。他们经历过更多事情,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能适应外地生活。
有些孩子性格内向,适应能力较弱,可能更适合在省内上学。而有些孩子独立性强,喜欢挑战,去外地读书反而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所以在填报志愿时,不能光凭一时冲动或者单纯看学校排名,还要综合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和适应能力。
“已经不能呼吸了!”河南女生考到哈尔滨,哭诉刚开学就后悔了
一名河南女生的经历,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她高考后选择了哈尔滨的大学,结果刚开学就受不了了,甚至说自己"这四年要以泪洗面"。
她从河南到哈尔滨后,出现了呼吸难受、胸口发闷的症状,还没正式上课就已经开始想家,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这种情况其实在很多大学生身上都会发生,尤其是那些第一次离开家去远方求学的年轻人。从河南到哈尔滨,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生活方式、气候环境、饮食习惯的全方位改变。
哈尔滨位于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凉爽,而河南则是典型的中原气候,四季分明但冬天不会那么严寒。
这种气候差异会让初到东北的学生感到明显不适,比如皮肤干燥、喉咙不适、甚至呼吸系统一时难以适应。
再加上饮食方面的差异,东北菜偏重口味,喜欢炖菜和面食,而河南饮食则以面食为主但口味相对温和,这种转变也需要时间适应。
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落差。很多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志愿时,总想着要远离家乡,去体验不同的生活,觉得这样才能真正独立。
但真正到了异地他乡,才发现独立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白天要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晚上回到宿舍可能会感到孤独,遇到困难时也不能随时得到家人的帮助。
这种心理上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往往会放大身体上的不适,让人更加想家。就像那个河南女生,她可能不仅是身体上不舒服,更是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么大的变化。
如果已经选择了外省学校,也不要太过焦虑
我们都低估了人类的适应能力,真的到了那个地步,不能离开,学生的适应能力其实是可以很强的。
只需要一些时间,参加一些学校的活动,结交新朋友,慢慢熟悉新环境,同时也要经常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获得心理支持。
大学生活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学会如何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本身就是一门必修课,而且跨省求学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能够体验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比如在哈尔滨可以体验冰雪文化,品尝地道的东北美食,了解北方的风土人情。
这些经历是在省内上学所无法获得的宝贵财富。所以虽然初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积极面对,大多数人都能逐渐适应并享受这种多元化的生活体验。
重要的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融入新环境,而不是一味地想家或者后悔。对于这名河南女生来说,她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
随着时间推移,她会慢慢适应哈尔滨的气候,找到合口味的食物,结交新的朋友,逐渐建立起新的生活圈子。
笔者寄语:
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无限可能。这段适应期虽然痛苦,但也会成为她成长过程中宝贵的一课,让她变得更坚强、更独立。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