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那个乱世,被《演义》描摹得天花乱坠,可真心想匡扶汉室的,竟然只有三个——更没有刘备、曹操。你没看错,是王允、荀彧和关羽,他们三人的“匡扶”才算真金白银,其他人不过借个幌子罢了。
有人要问,这世上真的只有三个人在为大汉鞠躬尽瘁吗?可别急,一桩桩一幕幕,都能给你答案。
东汉末年,黄巾一役爆发,爆发也不过一年多,就把长安、洛阳都炸成了火药桶。乱成一锅粥的时候,皇帝连朝政都管不着,奸臣宦官把持朝廷,为祸一方。
这么大的乱世里,王允从一个小吏,跃居朝堂,他的升迁速度,简直堪比开挂。十九岁余荫,做了个地方小官;一朝被调入中央,当上了侍御史;再后来又被任命为豫州刺史,负责镇压黄巾军。
可他从不把这算自己功劳——“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他咬破手指,写下这样的遗诏,只因对汉室忠心。
他查出黄巾军背后有张让在操纵,骂天骂地也要净化朝局,却被张让陷害得差点丧命。后来董卓进京,废少帝、立新帝,朝野惊呼:此乃逆天行事!
可这帮“豪杰”,个个抖擞斧钺只是想分一杯羹,哪来讨伐董卓的真心?唯有王允恪守本心,“而此时”他与吕布密谋,夜黑风高,王允命呂布偷袭,终于在邺城一战,斩杀董卓。
可董卓死后,天下不见得好转,更多割据势力蜂拥而上,王允终究力不从心,死在叛军手里。他挽不回朝纲,却确实拼了命。
再看荀彧,字文若,荀氏夏侯,世代儒学。他离家时,天下群雄割据,心想:若得一明主,必能振兴汉室。
最初他投奔袁绍,荀彧素有王佐之才,一到军营就被奉为座上宾。可干了几年,他才发现袁绍优柔寡断、多谋少断,哪里是成大事的主儿?
于是荀彧提出:“君若犹豫不决,天下永沦混沌。”袁绍听了,只是摇头叹息。
因袁绍的犹豫,袁军在官渡一役折戟沉沙。荀彧看不下去了,转身投向曹操。
曹操自称奉天子以令诸侯,那面子让荀彧看着顺眼。于是他上疏献策,扫清北方诸侯,曹操也因此得了郭嘉、程昱等人助阵,一时雄踞中原。
可是在“拥皇帝”背后,曹操私心渐重,早已不是真的想让汉献帝复权。随着曹操称魏公,荀彧与他渐行渐远。
荀彧劝谏无果,忧思成疾,愁容满面地去世了。有人说曹操暗害,不像;更贴切的是,荀彧一生为匡扶汉室奔走,直到看清大势倾轧,不甘汉室永做傀儡,抑郁而终。
可他这一走,真心匡扶汉室的念想,也被埋进黄土。
最后一个是关羽。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十几年,可他“匡”的是哪个汉室?
大多数人心里有数:那不是汉献帝的朝堂,而是刘备的江山。关羽不一样。
白马之围,关羽凭一己之力抗衡黄巾余部,单骑解围,威震河东。曹操见他对汉室忠诚,赐他汉寿亭侯,赐名“美髯公”。
关羽靠着那把青龙偃月刀,威震白马城,他的“鹰扬刀舞”,让京师上下都知道,这位武将不是为了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而是为了那面摇摇欲坠的汉旗。他跟着刘备起义,更多时候是效忠汉献帝。
曹操挟天子,他也不甘心做傀儡,言明: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二十载间,关羽未曾言弃。后来他水淹七军,大破曹兵,几乎让汉室的朝廷复活一次,可惜荆州失守、麦城遭埋伏,最后被俘处斩。
那一刀下去,不止是关羽的命,更是东汉最后一缕忠魂。
可笑的是,演义里我们经常听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却很少有人问:他们三人真正的坐标在哪里?只有关羽分得清自己效忠的对象是谁,才不至于变成权力的附庸。
王允割席断交,为匡扶汉室拼了性命;荀彧几度反目,却一心想让汉帝重掌朝政;关羽手刃曹营,亦是为那一顶冕旒。若问谁是真心匡扶汉室?
回答很简单:这三人;若论谁打着汉室幌子自肥?名单很长,刘备、曹操在内。
匡扶汉室真的是一条荆棘之路,没有万人之师,也没有万世之功。王允以身殉国,荀彧以忧终,关羽以义死,他们的骨血里,才流淌着最纯粹的“复汉”梦想。
而若不分清真伪,注定被乱世的烟雾所蒙蔽,直到再无可辨之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