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不断走进中小学课堂,从智能批改到虚拟学伴,新工具层出不穷。随着应用的普及,一个问题越来越频繁地被提起:当 AI 可以回答问题、批改作业,老师还重要吗?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刘妍团队发布的一项大规模研究给出了答案。研究者基于中外 87 篇实证文献、8565 名学生的数据进行元分析,结论表明:“师-生-机”三元协同比单纯的“生-机”协同,更能有效提升学习表现。换句话说,AI 的引入并不意味着教师被边缘化,反而进一步凸显了教师的不可替代性。
01
AI 能给答案,但学习需要过程
在“生-机”模式下,学生单独依赖 AI,确实能够获得一些便利,例如快速搜索信息、即时生成答案、完成部分作业。但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指出,这种方式往往停留在表层,学生缺乏深入理解和系统性思考。
“师-生-机”模式则不同。研究强调,教师在教育智能体的设计与应用中保持主导地位,并结合自我解释、问题生成等策略,引导 AI 通过分步提问、反思提示等方式开展互动,从而能避免“直给式”答案带来的认知惰性。在这一模式下,教师设定目标与方法,学生保持主体地位,AI提供反馈支持,三方协同推动学习过程更加完整。
以写作训练为例,如果学生只是将题目交给 AI,往往得到的是结构完整但内容空泛的模版文本;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利用 AI 进行资料收集、生成初稿,再通过修改与点评逐步完善。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写作任务,也在反复打磨中提升了思维与表达能力。研究表明,AI 的角色应定位为“助教”和“助学”,在辅助与支撑中发挥价值,而不是取代教师的作用。
02
教师作用为何不可替代?
研究回应了许多教育者和家长的担忧:AI 会否取代教师?答案是否定的。教育从来不仅是知识传递,教师在价值引导、学习路径设计和情感支持上的作用无法替代。
首先,教师是价值观的引导者。AI 可以生成答案,但并不能判断这些答案是否符合教育目标与社会价值。研究强调,如果教师不在教育智能体的应用中保持主导地位,学生就容易受到“幻觉输出”等错误信息的影响。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把控学习方向,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做出价值判断。
其次,教师是学习路径的设计者。AI 在处理局部问题、给出即时反馈方面有优势,但研究发现,它难以形成系统性的学习结构。教师通过课程组织与整体规划,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实现从“会做”到“会学”的转变。例如,在成都的试点中,AI 被用于作业批改和学情分析,而课程节奏和重难点讲解仍由教师决定。
最后,教师是情感支持的提供者。学习不可避免会遭遇挫折,AI 的“直给式”反馈容易导致学生依赖甚至失去学习动力。研究指出,教师的情感激励和反思引导是避免认知惰性的重要保障。实践中,无论是美国学校把AI定位为“助教”,还是国内“以智助教”的探索,都在释放教师更多精力去关注师生互动,而这种情感支持往往决定了学生能否坚持下去。
因此,AI 的价值更多体现在辅助和支撑,而教师的作用则贯穿价值观引领、学习路径设计和情感激励的全过程。
03
实践信号清晰:
AI 越普及,教师越重要
要真正实现“师-生-机”协同,并非易事。教师对 AI 工具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技术的依赖风险,以及学校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合理嵌入 AI,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不过,一些实践探索已经展开,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成效。
在整体层面,华领通智旗下 AI 水手提出的“ 12345 解决方案”为“师-生-机”协同提供了体系化支撑。方案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既通过自适应系统和个性化诊断实现因材施教,又通过“AI 教学认证体系”和“双师工作坊”提升教师的智能化应用能力,同时借助数据可视化和成长报告促进家校协同。
在具体产品形态上,S900 与 S300分别面向课堂与家庭场景展开实践。
在中学课堂,水手数智教室 S900已在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云南长水实验中学等地应用。基于“331 实效教学法”,它将导学、互动、测评和展示环节数字化。通过智能分组、实时测评和 AI 辅助批改,教师能够实时掌握学情并调整教学,学生参与度随之提升。数据显示,课堂互动效率提高约 40%,学业水平平均提升 37%。在这一模式下,AI 承担数据处理与反馈,教师负责教学引导,形成符合“师-生-机”理念的课堂协同。
在高中备考场景,AI 水手学伴 S300则针对高三“300 天高效提分”的需求设计。它以“本-专-模-纲”为框架,涵盖九大学科精讲课程、400 余节视频微课和 6 万道专项习题,并结合模拟考试与AI诊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系统会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和错题本,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薄弱点提示和学习路径建议,使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安排复习,提升备考效率。
这些探索显示,研究提出的模式正在逐步落地,形成可操作的路径。
从研究到实践,信号已然清晰:AI 并没有削弱教师地位,反而让教师的作用更加凸显。最优的课堂不是学生独自面对机器,而是教师、学生与 AI 三方协作。AI 提供效率和数据,教师负责方向和方法,学生在其中真正成长。
随着 AI 的普及,教育方式或许会不断演变,但有一点不会改变:真正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引导。AI 是教育的加速器,而不是终点。AI 越普及,教师越重要。
研究来源:刘妍,李梦兴,李琳(2025).教育智能体能否提升学生学习表现——基于国内外87篇实证文献的元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7(4):23-3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