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本该是网球在中国的年度盛宴,可眼下开赛前半个月,话题却跑偏到宣传海报和票价上,一方面是本土球迷最期待的中国一姐郑钦文没能出现在主视觉海报里,另一方面是门票价格的普遍上涨让不少观众直呼吃不消,这场顶级赛事还没开打,就已经陷进舆论的涡旋里了。
海报上的缺席最先挑动球迷神经,毕竟郑钦文去年在国内打出亚军成绩,成色足够,国人关注度也在这几年水涨船高,粉丝期待她成为中网的门面结果翻看海报,看到的是14位大满贯冠军排排站,偏偏少了中国一姐的身影,于是网络上直接炸锅,很多人质疑:要是连自己最有号召力的球员都不放出来,那宣传到底是给谁看的。
也有人尝试解释,说不定和郑钦文参赛计划未定有关,毕竟高强度赛程下,她是否选择出战每一站都要考虑,或许组委会就是担心临时退赛,不想留白风险,这逻辑有一定道理,但换位思考,球迷未必买账,观众花钱买票更多是希望看到本土明星,结果宣传却无视了这一点,现场氛围感自然会打折扣。
更讽刺的是,这并不是她第一次被放在宣传的边角位,从去年年终总决赛到东京500乃至利雅得的宣传物料,郑钦文要么不上镜,要么就是被小头像遮挡,这种被冷处理的感觉让不少网友觉得心有不平,毕竟从成绩和排名来说,她早就具备一线明星的资格。
当然,把矛头全对准赛事方也简单粗暴了一点,毕竟中网要对标全球顶级赛事,宣传时突出大满贯冠军既能吸引国际受众,也能展示办赛规格,组织方夹在本土情绪和全球市场之间,多少有点左右为难,只是执行层面的取舍太过冷冰冰,才引发了这波舆论“对喷。
如果说海报能算情绪战,那票价就是实打实的“钱包战,莲花球场从100到160,涨幅六成,钻石球场深轮次更是一次性拉高数百元,再加上不同场次第一次分日夜场售票,不少人觉得自己被迫做选择题,尤其是夜场多场继续涨价,让原本期待现场氛围的上班族球迷心里直打鼓。
但另一方面,冷冰冰的数据也给了赛事方一张底牌,开票一周卖出五万张,销售额比去年同期翻倍,首日就破纪录,部分场次早早售罄,这说明市场需求确实存在,于是就出现了神奇场景,嘴上喊贵、身体却很诚实,这种“真香现象被不少网友调侃成典型矛盾体。
从运营逻辑看,中网调整票价是顺应整体网球市场的趋势,国内六站头部赛事普遍上调,比如上海大师赛最高直接飚到2万多,武汉公开赛也没少涨,中网自然不会独善其身,赛事收入能提高,球员奖金和配套服务也能跟着上去,这对整个赛季来说是向国际看齐的正常动作,只是对于还在培养观众群体的中国市场而言,这一刀切下去,未免显得过于急躁。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风波不断,今年的参赛阵容仍然是豪华配置,辛纳、兹维列夫、梅德韦杰夫这些顶尖男单全来了,女单方面更是有萨巴伦卡、高芙和斯瓦泰克,这些名字放到任何顶级赛场都是票房保障,因此有人调侃说,不管你花多少钱,能在家门口看到这样的阵容,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奢侈,问题是球迷愿不愿意长期埋单。
问题来了,如果精彩的比赛能够覆盖前期的争议,那一切都好说,但要是郑钦文最终真没参赛,那球迷的失望情绪会被放大数倍,到时再想靠其他大满贯明星来填补,本土观众的情感缺口未必能弥合,毕竟赛事不只是竞技舞台,更是民族归属和文化认同的一部分。
所以说,中网这波风波给出的提醒是,既要考虑国际化的门面,也要尊重本土球迷的心气,海报缺席可以理解,定价策略有理有据,但在执行层面能否更接地气,更照顾中国观众的情绪,这才是中网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最终决定一项赛事是否真的成功的,还是钻石球场里那份实打实的掌声与欢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