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冬,北京城内白雪皑皑,新年的脚步渐近,城中之人皆精心筹备着。
大街小巷弥漫着新年将至的氛围,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为迎接新年做着各种准备。
与此同时,北京城内的一所医院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躺在病床上。
病房的护士们都知道,老者没有什么亲人,平日里只有一个小女儿在一旁伺候。
老者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他费劲地将目光投向洁白的天花板,开始回忆他的一生……
1896年1月,茅以升诞生于江南的一个书香世家。
茅以升自幼好学,在校成绩一直保持在上游水平。
在他10岁那年的端午,家乡举办龙舟会,观看赛事的百姓都熙熙攘攘挤在桥上,翘首观看经过的龙舟。
文德桥因突然过载,于赛事最盛之时轰然坍塌。
刹那间,两岸与河中,惨叫声、哭闹声交织一片,声声击打着围观者的耳膜。
突然倒塌的桥梁砸死、淹死了许多人,端午之后,河边两岸都是前来吊唁的亲属,哀婉的哭诉声传遍了十里八乡。
彼时,茅以升因腹痛而留于家中,并未上桥观赛,得以幸免于难。
但是,河边两岸的哭声传进他的耳朵里,让他的心也跟着像篦子扫过一样,麻麻地疼。
在这片哭诉声里,年幼的茅以升决定了自己未来的学业方向——桥梁事业。
1916年,茅以升拿到清华留美官费研究生资格,赴美入康奈尔大学深修。
茅以升在美国潜心学习,最终在1919年,拿下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同年12月,茅以升学成归国,回母校唐山工业学校担任桥梁建筑方面的教授一职。
之后,茅以升在工科行业领域内持续深造学习。
1933年,茅以升迎来了此生极为重要的工程任务之一:主持钱塘江大桥的修建工作。
钱塘江,又名“罗刹江”,流经多地,水文条件极为复杂,钱塘江大潮更是举世皆知的惊险。
当时,于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而言,在钱塘江上架桥一事始终备受怀疑。
此时的茅以升投身桥梁建筑业已多年,往昔那个青涩的年轻人形象早已不复存在。
他深知此乃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不容有失。
彼时,中国的现代化桥梁多由西方国家主持建造,那一座座桥梁,宛如一把把锥子刺痛着中国工程师的心。
许多中国人不禁思忖:“何时中国才能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现代化桥梁呢?”
1934年,虽饱受多方质疑,茅以升依旧率领工程队在钱塘江畔,拉开了近代中国首座现代化桥梁建筑工作的帷幕。
此后五年间,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建造过程中遭遇众多技术难题。
他提出“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举措,于现场开展技术革新。
1937年9月26日,顶着日军飞机的轰炸,历时5载,耗费诸多心血的钱塘江大桥,终于建成通车。
然而,这座凝聚着茅以升先生诸多心血的桥梁,存续的时间却颇为短暂。
1937年12月,战火蔓延至杭州。前方战局吃紧,杭州将失守,茅以升受命炸断钱塘江大桥,以阻断敌军的后方追击。
没有人知道茅以升接到命令的时候在想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他拿着图纸画出炸点的时候在想什么。
只知道那夜天明后,茅以升毅然决然地向前方下达炸桥命令。
茅以升于近代中国桥梁事业的贡献确凿无疑,然其并非世俗概念中的好人。
1912年,茅以升于唐山首度邂逅自己的爱人戴传蕙。戴传蕙生于江苏扬州,自幼成长于此。
其家中长辈多为知识分子,家庭文学氛围浓厚,她受此熏陶,在读书写作方面造诣颇高。
1914年,在家族长辈的助力下,18岁的茅以升与19岁的戴传蕙于扬州喜结良缘。
彼时,茅以升尚就读于唐山路矿学堂。婚礼甫一结束,他便折返南京继续学业。
戴传蕙留于老家,担起管家之责,且尽孝于公婆。
两年之后,茅以升赴美留学,戴传蕙则留于国内,担起维持家庭、养育幼子之责。
1920年,茅以升学成回国,重回母校任教,戴传蕙携孩子前往唐山与之团聚。
这已经是两人成婚后的第7年。戴传蕙觉得她的丈夫终于回归家庭,可以成为她的依靠了。
可惜,事与愿违,茅以升在回国后毫不犹豫地投身于近代中国的桥梁建筑事业。
丈夫的工作从母校教授到北洋工学院院长,从唐山到浙江再到北京,频繁的工作调动让他们一家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
对于为国奉献的茅以升而言,他的心中是开心的。但对于戴传蕙,其中却带着几分苦涩。
1920年到1949年,戴传蕙跟随茅以升的脚步辗转27处住处,她总是在转移的时候负责带着家庭成员们一起动身。
夫妻俩孕育有6个孩子,每一次转移时,戴传蕙所负责之事既繁杂又琐碎,庞大的工作量常使她承受巨大压力,以致心力交瘁。
尤其是1933年接到支持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任务时,茅以升迅速奔赴杭州。
而刚在天津安顿下来的戴传蕙,只能跟随丈夫举家迁往杭州。
当时的杭州城外炮声连天,前方战线失守的消息时不时传来,戴传蕙时常紧张得整夜睡不着觉。
然而,彼时丈夫正在钱塘江畔全力投身桥梁修筑之事,根本无暇顾及身处后方的妻子儿女。
整个家庭只有戴传蕙这一个主心骨支持着一切,她不敢有丝毫地懈怠,只能逼着自己一次次强撑着维持生活。
长年的精神紧张与压抑,致使戴传蕙后来患上了失眠症与精神分裂症。
这个坚韧的女人为了配合丈夫的事业,几乎是付出了一生的岁月。她咬紧牙关,含辛茹苦地将六个孩子拉扯大。
期间,她悉心照料每个孩子的生活与学业,苦苦支撑,直至孩子们成家立业。
茅以升知道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他深知妻子对整个家庭的奉献。
然而,他在情感方面的确犯下了让人心寒的过错。
1946年,茅以升再度受命,前往上海主持钱塘江大桥的修复工作。
就在这期间,茅以升认识了小他20岁的权桂云。
年仅21岁的权桂云温柔懂事,让茅以升跨越了婚姻的红线,与之产生婚外情。
彼时,戴传蕙和6个孩子还在家中等待着茅以升的归来。
或许是妻子的病情和多年的持家让茅以升心生愧疚,他最终向戴传蕙坦白了自己的错误。
那一瞬间,戴传蕙感到天旋地转,她的生活又一次一片狼藉,而始作俑者却是自己的丈夫。
戴传蕙回望两人相识相守20余年的时光,心中悲愤难言,她知道他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没有人知道戴传蕙最后是否原谅了茅以升,只知道她仍然管理着家中的一切直至1967年去世。
但是,戴传蕙的孩子们知道母亲的委屈,他们决意捍卫母亲的一切。
所以,在戴传蕙离世之后,对于茅以升接回权桂云母女的这一行为表示强烈地反对。
长子茅于越愤而离家,其他子女也与茅以升断绝了关系。
权桂云虽与茅以升晚年相伴相守,然命运无常,五十岁时便溘然长逝,只留茅以升与小女茅玉麟相依为命。
权桂云的去世又一次让尚算美满的家庭破碎,茅以升无异于孤家寡人。
他和戴传蕙所生的6个孩子不愿意和他亲近,身边的亲人只剩下一个小女儿。
晚年的茅以升总是孤独的,家庭的缺憾一直笼罩着他。
再后来,他孤身一人躺在医院的床上,总是会喃喃道:“报应啊。”
1989年,茅以升病逝于北京,临终身旁只有小女儿茅玉麟。
我们不否认茅以升对中国近代桥梁建筑的贡献,但他确实亏欠了他的家庭。
参考资料:
1、“没有不能造的桥”——“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中国网财经 2024年09月09日15:27
2、造桥大师茅以升——人民网2013年12月02日14:5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