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初,在中国江河之上的桥梁都被外国垄断,设计与建造权都掌握在洋人手中,就在中国人饱受侵略与歧视之时,有一位中国科学家挺身而出,他顶着重重压力架起第一座醒目的“中国制造”大桥,他把外国人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他就是用信念、智慧和爱国情怀撑起民族脊梁的“桥梁之父”——茅以升。
茅以升的祖父曾是清末官报的创始人,父亲是民国时期的报社记者,以这样的书香氛围,按理他应该往文学创作方面发展,可在他10岁那年,一场事故让他与桥梁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家乡的一座桥因人群拥挤观看赛舟突然坍塌,造成多人伤亡,他听闻后在心里立下一个朴实而又坚定的理想:建造出最结实的桥。
年少时的理想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而淡化,反而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增强,那时他痴迷桥梁知识、抄录桥梁文章、剪贴桥梁图画,但凡和桥梁有关的信息统统被他整理在册,这份执着为他日后成为桥梁大师埋下了种子。1911年,15岁时他考入唐山路矿学堂,这是我国开设土木工程学科最早的学校,也是少年桥梁梦想起航的地方。
1916年,茅以升以出众的才华前往美国留学,他先后在美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在毕业论文中所提出的“茅氏定律”轰动学界,被誉为桥梁力学的里程碑。1920年,他带着先进的桥梁技术踏上归途,立志用知识搭建起中国人的桥梁。
1933年,茅以升接到建造钱塘江大桥的艰巨任务。众所周知,钱塘江水文复杂、潮水汹涌,曾被外国专家断言“这里不可能建桥”,但他顶着日军空袭威胁,亲赴江畔调研,不断运用技术攻克难题。在他的带领下仅用两年半就建成全长1453米的公路铁路两用桥,1937年当火车拉响汽笛从桥上驶过时,这座桥散发出强烈的民族自信。
然而大桥存在仅有89天,当时日军铁蹄逼近,为了抗日救国,茅以升不得不含泪执行炸桥命令,他亲手在桥墩埋设炸药,眼睁睁看着倾注心血的杰作轰然坍塌。这座桥被炸毁,对于茅以升来说是工程悲歌,但同时也是民族不屈的宣言,他以“毁桥”为盾,为抗战争取了宝贵时间。
之后那些珍贵的资料跟随他辗转后方,抗战胜利后他重返钱塘江畔,他克服物资匮乏、技术封锁等困难,带领团队历时三年完成重建。1948年,当大桥再次飞跨钱塘江时,见证了山河重振与民族复兴。从建桥到炸桥再到复桥,他用11年光阴诠释了“科技报国”的赤诚,这座桥也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新中国百废待兴,茅以升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1955年他再次担起重任,主持并负责武汉长江大桥技术工作。面对这个世界级难度的挑战,他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成功解决了深水施工难题,两年后,“天堑变通途”的宏愿终于在举国欢腾中实现。
这位巨匠在专注桥梁建设的同时,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为了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他创办了《桥梁建设》期刊,主持编写《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世界桥梁史的重要空白。他还以满腔热忱投身于科普工作中,他所创作的《桥话》等作品如春风化雨,在无数少年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1989年,茅以升与世长辞,享年93岁,他人虽离世,却为世人留下一座以智慧为梁、以信念为墩的精神桥梁。如今中国桥梁已经跨越江河湖海,走向世界舞台,而这位巨匠的名字,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奋斗的星河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