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羽古镇
苍山洱源处的白族生活秘境,
一座会呼吸的千年古镇
“凤羽”之名,源于“彩凤翔于西山,见者以为异”的古老传说。这座古镇静卧于苍山云弄峰背后、洱海源头之地,四面环山、一水中流,其形如凤凰展翅,故名“凤羽”。
凤羽是中国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完整保留的白族聚落,周边更有鸟吊山的林海、茈碧湖的清波、洱源温泉的暖雾360°环绕,让人们24小时在山野治愈与古镇烟火间自由切换。
凤羽的故事。
2024年,「美好的书」开启《生命之书》参与式策展计划,游走各地寻找更多「生命样本」的过程中,在大理凤羽遇见了「曾曾的书屋」,遇见了那个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项目——《凤·羽百位白族女性肖像展》。
项目发起者曾曾老师和当地孩子打交道时,接触到他们的奶奶们,并从她们身上感受到治愈和温暖的力量。于是曾曾老师想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记录这些平凡却坚韧的白族奶奶们的故事,表达对这片土地和人的赞颂。
被曾曾老师朴素的心愿打动,更被白族奶奶们的生命力吸引,「美好的书」作为策展团队加入其中,尝试通过“参与式策展”的方式与在地力量并肩,构建一个真正由普通人共创的“参与式现场”,让个体彼此看见,让情感流动不息。
于是去年11月,在凤翔书院300多年的银杏树下,曾曾老师和梁老师第一次发出征集志愿者的召唤。不曾想到短短时间内,就获得了热烈的响应。
采 访 :将近1年中,先后进行了15次采访活动,汇聚了全国各地的105位深度志愿者,200多人次参与。在向导们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推开奶奶们的院落,走进她们的日常生活,记录了82位不同村庄,不同年龄层女性的故事,为200多位女性拍摄了肖像。
阶段性事件 :3次线下在地直播;5次线上议题推介和8次线下分享会,辐射社会创新、乡村振兴、社区营造、数字游民等多重领域的年轻人;1场近千人参与的《百鸟朝凤·春之声》联欢会;1场送给孩子们的戏剧展演;4次艺术采风……不断扩大着项目影响力。
展览创作 :11月即将呈现的展览,更是召集到+50位创作者带来近50组作品,把凤羽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志愿者云卿和邵邵为奶奶们拍摄肖像照的现场
图片来自志愿者云卿和邵邵,请滑动查看更多
“参与”创造连接。
仅仅因为内心那份“想参与”、“想看见”、“想连接”的纯粹愿望,100多位志愿者们从天南地北主动投入到这场生命叙事的采集中。平等地看见,忘我地体验。“参与”的过程本身,就在悄然改变关系、创造连接,所有人成为互相参照的“生命样本”。
◎与凤羽奶奶们的连接
打破刻板的采访提纲,用唠嗑的方式从一个个故事中串联起奶奶们的人生轨迹。不论是迎接新生命到来的医生,桃李满天下的教师,还是茶马古道上的生意人……她们的院落永远有鲜花盛放;她们的眼里都闪着光,聊到兴起便放声高歌,翩然起舞。尽管也有坎坷的经历,但她们朴素地说“我不会辜负每一天的阳光”。时光流逝带给她们的,是面对生命的大智慧。
当我们能够去“看见”凤羽奶奶们身上幸福、丰盛以及豁达乐观的精神力量时,受到滋养的反而是自己;蓬勃的生命力满满地溢出心田。
◎志愿者之间的连接
放下城市生活的便利,来到没有外卖、没有公共交通的乡村;克服语言障碍和观念差异,走进白族奶奶们的日常生活。这群因“参与”而聚集的陌生人,在共同的目标下迅速凝聚;为了更深入地倾听,一起跋涉乡间;为了整理庞杂的故事,深夜围坐讨论;为了更有序地组织,反复打磨采访流程……
为了“共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而产生的默契与信任,如此珍贵。志愿者们“看见”彼此的闪光点,见证着对方的投入、感动和成长,便也不断打开着自己的视野与生命的边界。
◎与土地和在地的连接
在“参与式”的视角下,凤羽的山川风物、白族的悠久文化、世代传承的民俗技艺……不再是背景板,而是与奶奶们紧密交织的“生活现场”,成为令参与者们深度沉浸其中的“情感容器”。
向导们的热情引路,在地年轻人对家乡的深情守护,让志愿者们感受到这片土地的脉动与温度,建立起超越游客的归属感。
动人的故事生生不息。
在情感的浸润下,志愿者们感受到的深情与曾曾老师最初的发心共鸣着——想要为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再多做些什么。因“参与”而产生的“连接”感,自然生长出许多动人的故事:
有志愿者自发组织《百鸟朝凤·春之声》联欢会,最后成为与奶奶们彼此赠送给彼此的礼物;
有志愿者创作戏剧《蓝熊与乐园》,记录与孩子们相互陪伴与启发的珍贵时光;
还有全国各地艺术家和志愿者们前赴后继地来到凤羽进行艺术公益采风,扎根在这片土地和这群人的生命样本之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故事1
《百鸟朝凤·春之声》联欢会
一次“参与”精神催生的、关于“真”与“共情”的集体创作
志愿者小休是第二次采风的志愿者,她被奶奶们的故事深深打动,看到一些年迈奶奶活动范围受限,萌发了“哪怕只是一场小小的表演,为她们平淡日子带来些许快乐”的朴素心愿。
这个没有经费、没有功利驱动的想法,得到了所有人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加入,最终在百年银杏树下,成就了一场松弛而真诚的春日盛会。白族奶奶们身着盛装欢快起舞,志愿者们全情投入赢得满堂喝彩,白族歌曲《风也可温柔》引发全场大合唱……
欢闹之后,志愿者们没有忘记发起活动的初心,自发前往不便出门的奶奶家中,送上专属表演。奶奶平和慈祥的目光看着只为她一人而跳的舞,只为她一人而唱的歌时,最深切的情感连接与生命慰藉让在场的志愿者们潸然落泪。
故事2
《蓝熊与乐园》
从童年视角出发,采集如野花般自然生长,却鲜少被倾听的童年故事
今年初春,志愿者谷腾云和崔文轩受邀去往凤羽佛堂村开展驻地创作。她们与当地的孩子们相识,成为了朋友。相处过程中一次次被孩子的眼睛打动——他们用最干净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最自由的笔触描绘生活;也被孩子的心打动——他们会带姐姐去“秘密基地”玩耍,离别时亲手烧一桌可口的饭菜来送行。
点点滴滴回忆和感动凝聚成了一部送给孩子们的戏剧《蓝熊与乐园》。虽然观众只有正巧到来的几位志愿者们;虽然孩子们甚至不知道姐姐念绘本是在表演,只当和平时一样冲上去围坐在边上共读起来……未经雕琢的纯真情谊触动了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今年夏天,腾云和小崔又重回凤羽驻地创作。在十一月展览期间,她们会带来与孩子们共创的新故事。
故事3
艺术家采风之旅
邀请创作者们以“参与者”而非“观察者”的身份,
沉浸到这片土地和人的关系中
今年5月开始,全国各地和大理本地的艺术家、创作者组织了4次艺术采风公益活动。代替先入为主的“命题创作”,我们邀请创作者们放下“自我”和预设,带着孩童般好奇与尊重,与在地的人们彼此看见,相互对话,真诚且沉浸地感受。
于是每一次采风复盘会,大家都没有分享宏大或炫技般的艺术构思,却流淌出被一个个具体的人和瞬间击中的感受。
“参与”让艺术家们与真实相遇,让创作灵感从土地和人的温情中慢慢萌发、完善,最终在十月回馈给奶奶们。
这项没有任何经费的公益项目,靠着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和在地人的支持与托举,不断地推进、涟漪般扩大着影响力。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够连接和带动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参与呢?
“参与”本身即是答案,
超越方法,成为了深入人心的价值观。
以“参与式策展”的核心方法论,构建“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土地”的双向对话场域;让奶奶和村民、志愿者、创作者以及观众共同参与展览,共同成为动态的文化共建的共创者。
“参与”过程中,理想主义的大爱落在一件件关于“真”的小事上,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照见自己,看见TA人;从传统文化和土地信仰中,汲取滋养生命的力量。
在当下,真实的人际温度才是无可替代的稀缺解药。它直指本质:如何让人被“看见”?如何让人愿停留?如何让人想回来?答案在于让每个平凡人成为叙事主角,让大家在共创中照见自己。各方参与者们的真情感受,印证了“参与式策展”的这份价值和意义。
发起人
曾曾
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到凤羽,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参与到这个展览里面?大家可能会看到我和当地人的融入感很强。我觉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的小小的初心——帮奶奶拍照片,拍完给她们这个小小的初心;之所以今天看似慢慢变变大了,影响变深了,前提是三年前我在这里做了一个书屋,当地人看到我的姿态是“我是来这里服务的”,不是来消费他们的,所以彼此之间用了三年的时间建立了很深的信任。
策展人
梁亮
回顾这趟仍在进行中的“参与”之旅,我内心的感悟愈发清晰:
我们曾执着于追问公共艺术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而凤羽奶奶们以生命本身作答。我看见养老的沉重、孤独的侵蚀、代际的隔阂,被具体生命样本的鲜活韧性和女性情谊悄然消融。
参与,在此刻已超越方法,成为深入人心的价值观。从采风志愿者到文艺联欢会组织者,再到为奶奶单独表演的年轻人,他们因“被需要”而凝聚,在给予中获得力量——这恰印证了我所坚信的:真正的策展应当是一剂济世良方,把普世的东西放大,把严肃的东西变可爱,把可爱的东西变深刻。
志愿者
蕙嘉
我抛开了重重的社会身份、抛开了我所携带的预期和假设,全身心地融入于大理的人文风土。
这种融入对于我可能是几天,对于成为大理新移民的其他志愿者,是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所建立起的与这片土地的联系,受这片土地滋养,也躬身反哺,提供力量、人与人间的互相支持。
这样的在地感、在场感,让我最终全身心地沉浸在项目中,深刻感受和体验着外部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内心被触碰到的、柔软的一隅。
志愿者
林溪
凤羽是一个很纯净的地方,就像今天我们看到的那几棵果树——第一次来的时候它是光秃的枝桠,我们已经见证它从开花再到结果,等到秋天我们再来的时候,我们会见证它的四季流转。从某种意义上凤羽这个地方在我心里形成了一种非常深的情感链接。
同样,见证项目从无到有、四季轮回,见证项目中每一个跟我们不同的人、各行各业的创作者……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个项目的意义都可能不同,但我们都是去体验不同生命状态的一种面向。我觉得这个是特别可贵,也特别美好的
创作者
小妙
在人杰地灵的凤羽古镇,最打动我的是生命里的真实。白族奶奶们在时间的长河里,守住一份美好和坚持。这样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我会想到自己到了老年的时候,也还能坚守内心,与万物相处,发现生命里的那份希望和一点点甜。我用速写本收录这些时刻,期待之后的创作。
请滑动查看更多志愿者的感想
返乡青年
陈德高
我到了大城市之后,发现城市里的灯很多很亮。但乡村就不一样,到了晚上之后,乡村里的路灯都很少。就算我能成为一盏灯在城市里发光发亮的话,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体现不了对那个城市做的贡献。但是在乡村里,或许我亮起的一盏灯,能照亮附近的很多地方。所以我打算要带动其他的孩子们,更多地照亮整个乡村,照亮这里当地人的生活。
感谢你们把一缕灯光带到凤羽坝子里。
在地向导
杨锦亮
我是本土文化传承的爱好者,因"志愿向导"而结缘这个团队,她们的行动感染了我。现在把我们杨家4户的百年祖宅拿出来作为一个展点!除了公益心外,还是有点大私心的,就像我三婶说的"就喜欢院子里热闹一点"也是真的。主要是想搭上这次公益展的顺风车,让这百年老宅重焕生机、活下去、旺起来。
在地向导
赵子梁
我们年轻这一辈的就应该担任起,属于家乡的非遗文化传承。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也一定会选择回来家乡,因为这边有我牵挂的爷爷奶奶,还有家乡这么好的资源。
我不希望凤羽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的小镇,而是想让更多人喜欢这里的文化特色和风景,为了奔赴而来;可以在这旅居康养生活,保护好我们的古建,体验我们的特色非遗文化。
请滑动查看更多在地青年的感想
更多采风故事,欢迎收听小宇宙播客“凤·羽 眼睛”
展览预告。
当秋风再次吹黄银杏叶的时候,终于即将兑现承诺——回赠给奶奶们一场让她们再次绽放笑容的展览!
11月1日至11月30日,将于大理凤羽呈现《凤·羽 百位白族女性肖像展》。以“参与式”为方法的策展,是一场跨越代际与地域的温暖双向奔赴。我们记录普通奶奶们的生命故事,却不止于记录——她们身上所绽放的女性力量、生命韧性与豁达智慧,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蓬勃的生命能量,也为当下感到焦虑迷茫的年轻人带来真实的鼓舞与启示。
源于“彼此走向彼此”的真诚愿望,在过去近一年中,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人次志愿者深入凤羽,进行了15次采风,走进82位奶奶的院落,聆听她们的故事,为200多位女性拍摄肖像。50多位艺术家将创作灵感扎根在这片土地和人的真实关系中,创作了近50组多元形式的作品。因参与而共振的温暖力量,使得这场展览超越了单一的“文化保存”,成为让每个平凡人成为叙事主角,在共创中看见TA人,照见自己的情感现场;也让个体叙事与地方记忆在此过程中相互滋养。
最终,我们重构的不仅是人与人、人与土地的情感联结,更是一个从“我”到“我们”的、有温度的共同体。
◎ “全民共创”构建与“人”的连接:创造参与的接口让奶奶、村民、志愿者、观众们共同成为“共建者”与“讲述者”;
◎ “在地取材”构建与“土地”的连接:挖掘在地的传统工艺废料、自然材料、生活旧物等等,浸润文化根脉认;
◎ “循环可持续”构建与“未来”的连接:尽量采用可降解材料与低能耗创作方式,推动文化价值与物料资源的长效循环。
策展规划。
此次展览将分为主题肖像展和平行展2大部分,5个展区遍布整个凤羽。
01 )
凤翔书院
凤翔书院是凤羽古镇上的一座地标式建筑,最初建于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其前身为凤羽文庙,后来转变为书院。这里先后培养了4位进士和11位举人,也是茶马古道上的文明见证者。
院内栽种着一棵树龄比书院本身还久远的“网红”银杏树,守护着凤羽耕读传家的传统。今天的凤羽人仍以书院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根据地,延续百年文脉。
凤翔书院作为“主题肖像展”的展区,通过奶奶们的肖像照搭配口述史的文字摘录,并衍伸出摄影、绘画、装置等艺术家们的作品,立体呈现奶奶们的生命轨迹与文化传承的力量。从不同的切面折射凤羽的自然、建筑、技艺、习俗、食物、服饰等风土人情的概貌。
02 )
街巷道路
大官路,白语音为“岛刮滔” 。曾经的茶马古道从大理出发后,经凤羽北上后往西藏。在踏在大官路古道的青石之上,曾经往来的客商与如今的烟火日常交织在一起,仿若走进遥远的故事,寻味着不一样的韵味。
创作者们用镜头和画笔,细腻捕捉凤羽奶奶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个灵动欢快的瞬间。这些极富烟火气息的作品将在凤羽古镇的“中轴线”——大官路上沿路展出,让奶奶们蓬勃的生命活力在街头巷尾流动。
图片来自志愿者
03 )
阿亮的小院
本地向导杨锦亮老师(阿亮哥)阿亮的院子是"四代同堂"的白族民居建筑:从长者爷爷辈的明式西房,到清代修建、民国重修的南房,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盖的灶房(东房)最后是重孙子村民富裕起来后修建的青砖白墙的民房。四代建筑的风貌故事、时代演化,如今以老房子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承托起的是家族文化与血脉的延续,游子乡愁的落点。
“阿亮的小院”聚焦平凡而具体的家庭日常,结合奶奶们心爱的旧物、椅子、织物、花草树木,通过装置、影像、绘画、声音等艺术形式创造一个个温暖的角落;并结合多重互动体验,重新演绎白族女性的生活场景与传统习俗。在这座民居中的“微缩博物馆”里,流淌温暖的在地记忆。
图片来自志愿者
04 )
曾曾的书屋
“曾曾的书屋”坐落于凤羽镇佛堂村。《凤·羽》项目的发起人曾曾老师希望给村里的孩子们创造一个阅读的空间,于是创办了这家不售卖图书、面向游客和村民免费开放的公益书屋。
除了阅读,书屋还如同“凤羽会客厅”一般承载了“城乡连接点”的功能,让外面的人走进来,村子里的人看出去,相互影响彼此。
在“曾曾的书屋”,切换到志愿者视角回溯近一年来的采风历程,走浸浓厚的情感联结。向志愿者们征集的花絮故事和真实感受,将与饱含情感的艺术作品共同构建一个“志愿者与在地者”的对话平台,呈现在双向奔赴的过程中,不仅看见TA人,更重新看见自己的种种心灵收获。
图片来自志愿者
05 )
空中稻田剧场
“空中稻田剧场”坐落在凤羽佛堂村,位于洱源县,背靠着雄伟的苍山云弄峰。这座由白族著名建筑师、稻田艺术家八旬设计的建筑,如悬浮于云端的舞台巧妙地融入了周围的自然景观,稻田为席,星空为幕,与起伏的山脉和谐共生,令人感受白族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诗意对话。
深度挖掘凤羽的农耕传统和母性文化,艺术家们提炼一个个关于凤羽的视觉符号,通过若干组置于稻浪中的大地艺术装置,打造凤羽的精神图腾。同时在下沉式的剧场空间里,展出更富当代性和艺术性的摄影作品,让奶奶们的人生故事与凤羽大地在此形成互文,共同诠释新时代的凤羽精神 。
图片来自志愿者
展览只是一个开始,
将会泛起更多涟漪。
树下的肖像,街边的小画,民居里的影像,还有稻田里的装置……我们期望,大家共创参与的展览能够成为让更多人来到凤羽的契机——这座苍山洱源处的白族生活秘境,会呼吸的千年古镇。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凤羽素有“文墨之乡”、“小大理”的美誉,是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游历驻足之地。历史上是滇西“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成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完整保留的白族聚落,并且以山川的秀美多娇、历史的源远流长、极富特色的民俗民风著称于世 ,令人们能在山野治愈与古镇烟火间随时切换。
三大不容错过凤羽的理由:
01
穿越千年的建筑美学与信仰交融
» 漫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传统院落,脚踏茶马古道石板路上的马蹄印记,聆听穿越时空的马帮回响。
图片来源:《中国传统村落志·云南大理州洱源县凤翔村志》
» 探访三教宫、本主庙,感受佛教、道教与白族本土信仰和谐共生。建筑上精美的木雕、石雕和彩绘,无一不诉说着凤羽人深厚的精神信仰与文化积淀。
图片来自志愿者
» 访徐霞客足迹,品土司文化:走进尹氏土巡检博物馆,这里展示了诏书、服饰、餐具、货币等上百件与土巡检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物件,生动再现了徐霞客游历凤羽时所受的盛情接待与深厚的土司文化底蕴。
图片来自志愿者
02
五感觉醒的非遗生活剧场
» 亲手体验文化传承:跟随匠人雕刻一方凤羽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白族奶奶学习古法制香,尝试刺绣“风花雪月”纹样,把凤羽的诗意穿在身上。
图片来自志愿者
» 品味舌尖上的在地风物:现烤乳扇奶香四溢,米干兰散发草木清甜,凤羽白米泛着自然光泽——每一口都是山野与时光共同熬制的味道。
图片来自志愿者
03
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温情秘境
» 自然治愈:徒步“滇西阿勒泰”鸟吊山,观赏百鸟齐飞奇观;探秘清源洞,聆听暗河叮咚;泛舟茈碧湖,感受水上花开的诗意;傍晚沉浸洱源温泉,洗尽疲惫。
图片来自志愿者
» 文化疗愈:在百年凤翔书院静坐发呆,在民俗博物馆聆听田家乐唱腔,登上帝释山看云雾绕寺、感受山风拂面,让心灵回归宁静。
图片来自志愿者
» 暖心人文联结:入住当地民宿,学写白族书法、听徐霞客游历趣闻、亲手烹饪白族特色菜。漫步古镇,你可能会收到白族奶奶递来的热粑粑,被村民邀请共饮一杯茶——这里的善意,比风景更动人。
图片来自志愿者
这里的茶马古道会讲故事,白族匠人手中藏着时光,山野清风中自带温情。无需刻意打卡,只要敞开心扉,你便能在这个让时间慢下来的“生活现场”收获一段真实、温暖、带着烟火气的乡愁记忆。
展览是开启的入口,我们希望能和在地的人、文、景共创深度自然的情绪共振,为每一个来到凤羽的人打开丈量世界的另一种尺度。
志愿者故事征集。
我们深知,有了志愿者们的全情“参与”,才让奶奶的故事、凤羽的故事以及我们彼此之间的故事流露别样的温情,才能从中“生长”出这次的展览。因此我们在“曾曾的书屋”展区中,特别策划了志愿者的展览版块,向参与过的志愿者发起展览邀约。
# 征集内容
1)个人基本信息、简介及照片;
2)来参与的契机与原因;
3)采风行之后的朋友圈,代表着第一时间的情感凝结和感触,希望能收集大家的朋友圈截图共创出一件作品;
4)参与过程中,哪个瞬间印象最深刻?
5)采风行的更多感受和瞬间的记录,文字故事、插画速写、摄影、vlog…形式不限,也欢迎多多提供;
5)对11月开启的展览,还愿意做些什么吗?例如来参加策展/运营/传播志愿者等等。也请送上期待和祝语吧!
填写征集表单,
完成这件我们彼此送给彼此的作品。
征集截止时间:9月12日
寻找新伙伴!
同时,我们也持续招募愿意参与共创的志愿者伙伴们。
这场“参与式策展”的实践,不仅是一份志愿工作,更是一次深入西南文化肌理,打开自己、唤醒自己的过程:
跨界策展实践
与资深参与式策展人带领的团队并肩工作,深入参与式艺术项目全流程,解锁公共艺术策展核心能力,积累项目经验;
民族智慧沉浸体验
超越书本知识,亲身接触并体验白族的日常生活现场,感受深厚的土地信仰与生命哲学;
跨学科视角的协作
与来自全国各地具有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或相关背景志愿者伙伴及策展团队紧密协作,在多元视角的碰撞中,学习跨学科合作的方法;
个人成长与生命体验的拓展
跳脱出既有思维框架,与白族奶奶和村民们、其他志愿者、观众建立可贵的连接;由此拓宽视野,反思生命价值、拓展意义边界,成就一段独特而珍贵的生命体验。
我们期待的伙伴
01 策展志愿者
F
E
N
G
Y
U
时间:
即日起至11月(展览开幕)
可线上参与展览策划,9月至10月能在大理凤羽参与驻地者优先
职责:
信息收集:协助策展组进行前期创作者沟通,如创作需求、作品介绍收集等等;
执行协助:充分了解各展项和作品的落地要求,和创作者及运营组沟通确认执行细节;
传播沟通:和创作者沟通协调传播相关事项,如素材收集和整理等;
体验设计:在展陈、互动、导视等各环节发挥创意,优化观展的全程体验。
现场布展:协助创作者们在现场进行布展,保证展览顺利开展。
需要你:
有热忱并认同项目理念
具有良好的沟通力、应变力和执行力
具有文字编辑和文档梳理能力,会使用office,飞书等基本办公软件
02运营志愿者
F
E
N
G
Y
U
时间:
10月中至11月底的展览期间至少2周驻地大理凤羽
职责:
- 展场导览:在展期内负责所在展区的作品介绍、动线引导,以及秩序维护、设施巡检及安全管控;
观众互动:解答观众咨询,主动传递作品理念与在地文化内涵;
活动执行:协助落地开幕仪式、工作坊、艺术家对谈等公共互动活动;
应急响应:快速处理现场突发问题(如设备故障、观众需求等);
在地联动:协助沟通在地村民,促进文化互动与资源协调。
需要你:
热爱面对面交流,具备服务意识与亲和力;
应变能力极强,能沉稳应对突发场景;
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熟悉白族文化者优先);
体力充沛,适应长时间户外/站立工作。
03 传播志愿者
F
E
N
G
Y
U
时间:
9月中旬至11月底,覆盖预热、展期与复盘阶段 ,至少能驻地大理凤羽1至2周深度参与(能参与2周者优先),其余时间可线上协作
职责:
内容共创:协助筹备展览推文、创作者采访、活动预告等内容,设计海报、长图等视觉物料;
视觉创作:收集现场的花絮故事、观众反馈和观展故事等等,剪辑成纪录短片、小视频等传播物料;更欢迎手账、插画、播客等各类充满创意的呈现形式;
资源归档:建立作品图文影像资料库,沉淀项目传播内容。
需要你:
对文字敏感,能撰写有温度的文化类内容;
掌握基础视觉技能,摄影/剪辑/设计软件至少一项;
熟悉社交媒体玩法,有自媒体运营经验优先;
对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生态议题有独特洞察力。
志愿者们将会获得:
资深策展人的培训与指导,建立参与式策展思维;
与多元背景的伙伴协作,拓展跨学科视野;
沉浸式深度体验白族文化与民俗的魅力;
驻地期间的食宿安排。
尤其欢迎有这些经验的伙伴:
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艺术管理/传播学背景;
熟悉大理凤羽在地文化或能使用白族语言;
具公共项目服务、社区营造经验。
报名方式
了解详情及报名
请添加下方微信并备注“凤羽志愿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