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同志,这么热的天又进山!快进屋歇凉!”
8月的骄阳把山路烤得发烫,周牙村村民远远望见几个戴草帽的身影,亲切地上前招呼。这是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斗江人民法庭的干警们——为化解老梁与老李横跨四十年的林地纠纷,他们已第四次顶着烈日进山。
案情回顾
故事要追溯到1982年。彼时老梁拿到《社员自留山证》,却因常年外出谋生疏于管理,同村的老李见林地闲置,便于1985年开始在该林地上种植作物。此后三十多年,老李在这片地上种满黄麻、茶叶树、油茶树和竹子,双手的老茧无声地诉说着他对林地的付出与感情。1990年老梁回村,发现自留山被占用后找老李交涉,想收回林地自营。可老李称该地早在1980年就由自己的父亲开荒种植,应归自家所有,一口回绝了老梁的要求。双方矛盾就此爆发,经村委会多次调解均无结果。2011年政府换发《林权证》,明确林地归老梁,矛盾进一步激化。
调解过程
“这地是我的,有证为凭!”70多岁的老梁攥着红本本,声音发颤;老李也寸步不让:“我种了几十年,凭啥让出去?”从2014年起,村、镇两级调解会开了一场又一场,茶杯换了一轮又一轮,两人始终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老梁坚持“以证为准”,老李觉得“血汗不能白流”,调解屡屡陷入僵局。
2025年5月,老梁将老李诉至斗江人民法庭。为查明案件事实,干警们戴着草帽、提着卷宗进山勘察林地。崎岖山路上,他们踩着碎石路,穿梭于杂草丛生的山林,不顾蚊虫叮咬,认真对照《林权证》坐标,在图纸上仔细标注边界;遇到村民,就主动打招呼,蹲在田埂上拉家常,听老人们讲述几十年前的林地往事——这些岁月里的细节,都成了厘清案情的关键。
庭审时,看着情绪激动的老梁、老李,法官心里明白:一纸判决虽能暂时定分,却未必止争。只有真正解开双方心里的疙瘩,才能实现案结事了。结合多次进山勘察的结果,法庭最终判决:老李将林地返还老梁,现有林木归老梁所有;考虑到老李几十年的投入,酌情判定老梁适当补偿老李。
判决生效后,干警们并未停下脚步。他们想到,尚未起诉的竹子出售价款归属,可能成为新的争执点。于是,干警们又戴着草帽,联合综治、司法、林业部门再次进村调解。
“老李,地虽然归了老梁,但竹子是您种的,之前卖竹子的钱归您,这样合情理吧?”
“老梁,老李种了这么多年,确实付出了不少,这点让步能让矛盾彻底解决,多好啊……”
经过耐心劝说,两人终于放下执念,在调解协议上郑重地签了字。
8月28日下午,老梁紧紧握着法官的手,眼眶泛红:“压在我心里几十年的石头,总算落地了!”老李也点头认可:“这么热的天,你们跑前跑后地帮我们解决问题,这结果我接受……”阳光下,干警们的草帽上泛着柔和的光泽——那是为民解忧的初心印记,更是公平正义扎根山野的生动见证。
来源:广西高院微博“八桂法苑” 三江法院
编辑:李炫葵
校对:成彦彦
责编:黄麟茜
审核:陈泰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