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日凌晨,香港大屿山大鹏湾的华侨墓园。
海风猎猎,浪声拍岸。
97岁的庄世平,在这里长眠。
葬礼上,李嘉诚、胡应湘等香港商界巨头亲自到场。
李嘉诚更是亲手扶灵,眼眶湿润。
但围观的人们却议论纷纷:
这是一个掌管过数百亿资产的银行家啊!他创办的南洋商业银行、南通银行,撑起了新中国在港澳的金融命脉。
可直到去世,他却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名牌衣服。
子女们靠开出租、打工维持生计。
一个人,为什么能选择富可敌国而不留分毫?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1931年的“九一八”说起。
01
1911年,庄世平出生在广东普宁,一个典型的侨乡。
那里,家家户户都有人在海外谋生,汇款寄回,维持亲人的日常。
孩提时代的庄世平,耳边听到最多的故事,就是海外侨胞如何心系祖国。
上学后,他遇到了一位对他影响极大的老师许涤新。
这个名字后来写进中国经济史,他是中国第一位经济学博士,也是把经济学与救国紧密结合的启蒙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袭沈阳,东北沦陷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
彼时,20岁的庄世平正在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读书。
街头游行此起彼伏,同学们举着标语,喊着“还我河山”。
那一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受了洋人太多气,中国人一定要站起来。”
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安逸,而是只身前往南洋。
当时的东南亚华侨社群,夹在殖民者和祖国之间,既富有同情心,又缺乏组织。
庄世平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主动投身其中。
他先当教师,在华校里宣传抗战;
后来做记者,写下大量报道,呼吁支援祖国;
甚至做商人,把赚到的钱、筹来的款项,全部转化为抗战物资。
在滇缅公路,他组织卡车运输;在新加坡,他发动青年回国参军;在泰国,他创办学校,为学生们讲述沦陷区的苦难。
日军把他列入通缉名单,但他没有退缩。
华侨们常说:“有事找庄先生。”
庄世平,逐渐成为连接海外华侨与祖国抗战的桥梁。
02
抗战胜利后,中国很快陷入内战。
庄世平在香港、广州开钱庄、办公司,把华侨资金秘密转化为解放军的军费。
1948年,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方方的主持下,他参与创办南方人民银行,帮助发行南方券。
这种票子,看似普通,却是南方根据地军民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
有人说:“南方券能挺住,庄世平功不可没。”
他不是穿军装的战士,却用金融为解放区输血。
这是另一种战场,他在其中冲锋陷阵。
1949年,新中国成立。
西方国家立刻发动经济封锁。
共和国需要在香港有一座金融桥头堡,但问题是没有钱。
中央拨给庄世平的,只有1万美元。
“一万美元开银行?简直是笑话。”有人冷笑。
庄世平却坚定地说:“银行能不能开,不靠钱,靠人。”
1949年12月14日,香港中环。
南洋商业银行正式开业。
那一天,门口高高升起五星红旗,这是香港街头第一面五星红旗。
这不仅是一家银行的诞生,更是新中国在国际金融战场上的第一次亮相。
后来,他又在澳门创办南通银行。
港澳两地,两家银行,成为共和国冲破封锁的金融支点。
03
时间来到1978年,中国的命运迎来一个转折点。
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南洋商业银行的掌舵人庄世平,再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他最先做出的动作,是在金融领域打开一扇窗。
南商银行率先推出了“发达卡”,外媒称之为中国第一张信用卡。
那时候,中国人对信用卡的概念还很陌生,但庄世平看得很远:这是与国际金融接轨的第一步。很快,南商加入国际银行卡组织,并在深圳设立分行,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进入内地的外资银行。
对于当时封闭多年的中国来说,这不仅是一家银行开进来,而是把一个新世界的金融规则带了进来。
除了金融创新,庄世平还在体制之外,扮演着“点醒人”的角色。
深圳刚刚划为特区时,市长吴南生每天都为没钱办事发愁。一次闲谈,庄世平却笑着提醒:“你脚下不就是钱吗?土地就是财富。”这一句话,让吴南生如梦初醒。
此后,深圳开始尝试以土地使用权出让筹集资金,这才有了特区发展的第一桶金。
多年后,吴南生感慨地说:“办特区,他是我的老师。”
而在家乡潮汕,庄世平的眼光又落在教育上。
当地人几代人的夙愿,是能有一所像样的大学。
庄世平牵头,把吴南生带到李嘉诚面前,李嘉诚听完计划,起初皱着眉:“三千万可能不够,三亿都未必够。”但庄世平言辞恳切,他懂得怎样点燃一个商人的家国情怀。
没多久,李嘉诚当场拍板:捐建!汕头大学由此落地。此后几十年,汕大培养了超过16万名学生,成为全国唯一由私人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
而这背后的推手,正是庄世平。
在金融、在土地、在教育,庄世平不断充当着“桥梁”的角色,他的远见和胆识,让改革开放的第一批探索者少走了很多弯路。
05
1986年,庄世平退休。
此时,南商和南通两家银行,总资产超过300亿港元。
常人眼里,这是财富的巅峰,但庄世平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无偿把两家银行全部交给国家。
不是卖,不是转让,而是捐献。
他自己呢?和普通干部一样领工资,住单位宿舍,出行靠地铁公交。
手表是几十块钱的地摊货,衣柜里没有一件名牌。
老伴林影平晚年得了老年痴呆,90岁的庄世平亲自喂饭,悉心照顾,为了节省国家医疗开支,他甚至把妻子转到深圳住院。
子女们没有享受任何特权。
长子靠开出租车谋生,其他人都是普通工薪族。
有人劝他:“也该替子女留点吧。”
庄世平反问:“全国人民都能活下去,他们娇贵什么?”
这是他的家风。
庄世平去世后,香港媒体几乎一致发声哀悼。
因为他从不为自己开口,却为国家一次次“狮子大开口”。
李嘉诚尊敬他,每年春节登门拜年,葬礼上更亲自扶灵。
著名媒体人纪硕鸣感叹: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他没留下房子、车子、银子,却留下了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照出了一个共产党人如何在国际金融舞台上保持清正与奉献。
庄世平曾说:
“这个目的达到了,我都不舍得死了,这个目的达到了,我也死而无憾了。”
他的一生,从“九一八”的愤怒青年,到南商开业的五星红旗,再到深圳特区的奠基、汕头大学的落成,贯穿始终的只有一个信念:
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让国家有尊严。
这,就是庄世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