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年,拿破仑站在阅兵台上,看着面前的波兰骑兵,皇帝忍不住嘲讽。
"你们骑枪上的红白色燕尾小旗,难道能够吓到马吗?"
三年后,这些被他轻视的长矛骑兵,在阿尔武埃拉战场上彻底击溃了英军四个营。
——《壹》——
当"落后"武器击败"先进"装备
1811年5月16日,西班牙阿尔武埃拉,英军科尔伯恩旅的士兵们正享受着胜利的快感,四个步兵营排成横队,火枪齐射。
法军在他们面前节节败退。
就在英军准备发起刺刀冲击的那一刻,地平线上出现了让他们永生难忘的景象,一支骑兵部队越过宽阔的冲沟。
不是胸甲骑兵,也不是龙骑兵,是手持长矛的波兰枪骑兵。
这些骑兵的坐骑并不高大,肩高只有145到151厘米,在当时算是最矮的战马,但他们手中的长矛,却有着致命的长度优势。
英军第31步兵团还来得及列成方阵。
其他三个营就没这么幸运了,枪骑兵如同收割机一般冲入英军阵型,长矛准确地刺中每一个目标,然后拔出,再刺向下一个。
四个营,瞬间消失了三个。
英军军官在战后痛苦地写道:"枪骑兵用骑枪戳刺着我军,我们的人却无法用马刀触及他们。"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
在冷兵器时代,一寸长就是一寸强。
这个场面让人困惑,火枪不是已经统治了战场吗?长矛这种"原始"武器,怎么还能发挥如此威力?要理解这个矛盾,必须回到250年前。
1512年4月11日,意大利拉文纳战场。
法国敕令骑士正在展示骑枪的最高境界,他们身穿厚重板甲,手持5到6米长的骑枪,发动雷霆万钧的冲锋,这些骑枪配合板甲上的枪钩附件。
仅慢跑的速度,就能将敌方步兵挑飞,撞倒他身后的数名伙伴。
当天,法国敕令骑士面对的是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的联军,28个敌方骑兵队长中,11人阵亡,7人被俘,剩下10人全部挂彩。
一次冲锋,300名重装骑士死于法军长矛之下。
——《贰》——
德意志雇佣兵的绝地反击
16世纪40年代,一群来自德意志的雇佣骑兵出现在欧洲战场上,他们被称为"黑骑士",因为喜欢把板甲表面涂成深黑色防锈。
这些黑骑士面对法国敕令骑士时,完全处于劣势。
骑枪技术的门槛太高,他们根本无法与有着优良骑士传统的法军一较高下,但是,他们选择了另辟蹊径。
黑骑士们带来了两样新东西:轮燧手枪和"半回转"战术。
轮燧手枪的工作原理类似现代打火机,通过击铁和转轮摩擦产生火花,点燃火药,这种武器有三个致命优势,第一,相对安全,骑兵可以多带几支。
第二,单手操作,另一只手能控制战马。
第三,任何人都能快速学会使用,"半回转"战术更是革命性的创新,骑兵排成10到15列,第一列开火后立即转向队伍尾部,为第二列腾出射击空间。
理论上,这种战术能让骑兵持续开火,堪称"骑兵版的排队枪毙"。
最关键的是成本,培养一个枪骑兵需要昂贵的好马和三年的训练时间,而手枪骑兵呢?"哪怕是最弱的人,哪怕骑着坏马,只要有勇气就能当手枪骑兵。"
当时的将军们毫不客气地说,手枪骑兵不过是"从各地聚拢的仆役或卑鄙无赖之徒"。
但是,战争的逻辑从来都是残酷的,100到120人的枪骑兵连,确实可以击败400到500人的手枪骑兵,问题是,谁有钱养得起那么多枪骑兵?
16世纪中后期,一场决定欧洲军事未来的竞赛悄然展开。
一边是越来越厚的板甲,为了抵御火器攻击,欧洲工匠将胸甲厚度提升到8毫米,这个厚度已经超出了骑枪的杀伤能力。
长矛要么无法击穿,直接折断,要么在光滑的表面上滑过,根本造不成有效伤害。
另一边是威力不断提升的火器,轮燧手枪虽然需要贴近敌人三步之内才能保证击穿板甲,但至少还有希望,骑枪呢?面对8毫米厚的钢板,彻底成了摆设。
这场较量的结果,注定了骑枪的命运。
西欧各国君主面临艰难选择:是继续维持昂贵的枪骑兵传统,还是拥抱更实用的手枪骑兵?经济规律给出了答案。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欧战场上再也见不到手持长矛的骑兵了。
那些驰骋了千年的枪骑兵,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叁》——
东欧的最后坚守
当西欧放弃骑枪的时候,波兰人还在坚持,这不是因为波兰人保守,而是因为他们有坚持的资本,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社会结构中,仍然存在大量封建式的小贵族阶层。
这些人有钱、有时间、有尚武传统,天然适合充当披甲持枪的骑兵。
1656年华沙城下,波兰翼骑兵对瑞典国王卡尔十世发动决死突击,1683年维也纳城下,他们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的十几万大军。
维也纳之战的场面,至今仍让军事史学家震撼。
18000名翼骑兵排成楔形阵型,从卡伦贝格山上俯冲而下,土耳其人的火枪、弯刀、火炮,在波兰人的长矛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是枪骑兵在欧洲战场上的最后荣光。
17世纪中叶之后,翼骑兵逐渐淡出了欧洲的政治舞台,骑枪,这个曾经的战场之王,似乎真的要永远消失了,1807年,一个意外的转折点出现了。
拿破仑建立了近卫波兰枪骑兵团。
这个决定连他自己都感到困惑,一年后,当他看到这些波兰骑兵时,忍不住嘲讽他们的"落后"装备,但是,战场会给每个人上课,包括皇帝。
阿尔武埃拉战役之后,拿破仑对骑枪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
1810年,他组建了"红色枪骑兵"团,1811年,又将6个龙骑兵团改编为枪骑兵,是什么让一个世纪前被淘汰的武器重新焕发生机?
答案隐藏在技术发展的细节中。
火器与板甲的较量,最终以火器的全面胜利告终,燧发枪的威力和可靠性都大幅提升,板甲彻底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当沉重的板甲从战场消失时,骑枪重新找到了用武之地。
面对只穿着布制军服的步兵,5到6米长的骑枪再次展现出无可争议的优势,"一寸长一寸强"的古老智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闪光。
——《肆》——
滑铁卢的血色验证
1815年6月17日,比利时热纳普村,法军第2枪骑兵团遭遇了英军第7骠骑兵团,英国人看到法国人骑着矮小的战马,立即决定发动冲锋。
他们认为自己的高头大马能够轻松碾压对手。
结果是灾难性的,英军400名骑兵中,200人战死或失踪,全团军官中只有1人没有受伤,第二天的滑铁卢战役,同样的悲剧重演。
英军第1、第2骑兵旅的2700多名精锐骑兵。
面对1800名法军枪骑兵和胸甲骑兵的联合反击,损失惨重,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彻底改变了欧洲各国对骑枪的认识。
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纷纷组建自己的枪骑兵部队。
连最看不起骑枪的英国人,也在1816年将4个轻龙骑兵团改制为枪骑兵团,从拿破仑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枪骑兵在欧洲战场上活跃了整整一个世纪。
这个现象让人深思,一种武器被淘汰,不代表它永远没有价值。
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落后"的技术可能重新焕发生机,骑枪的历史轨迹,是技术发展规律的完美注解,它不是简单的直线上升,而是螺旋式的演进。
在骑枪与板甲的较量中,骑枪败了。
在骑枪与轻装步兵的较量中,骑枪又赢了,同样的武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展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现代战争中,这种逻辑依然适用。
无人机在叙利亚战场上大放异彩,但在乌克兰却遭遇了电子战的严峻挑战。
先进的导弹系统被简单的干扰器克制,昂贵的坦克被便宜的反坦克导弹摧毁,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线性的,今天的先进武器,可能就是明天的累赘。
今天的"落后"装备,可能在特定条件下重新成为制胜利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