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大刀VS日本刺刀:抗战时期的白刃战,到底是什么样?

0
分享至

抗战早期,日本鬼子的战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炮兵轰,步兵冲。

这话出自一个叫“孟烦了”的电视剧人物,在那部《团长》中,他抱怨:“鬼子的战术,就是炮兵轰完,步兵冲,就这么简单,也能打胜仗。”

该剧的编剧显然是懂行的。

在抗战老兵的回忆里,每次开战,鬼子的小山炮、步兵炮、迫击炮砰砰砰一阵响,然后伴随着轻重机枪的哒哒哒,鬼子嗷嗷叫着往前冲。

鬼子打几枪后,挺着刺刀就冲入战壕,然后就是惨烈的白刃战。



抗战前几年,日军就靠这个战术,夺下了很多中国土地。

也别小看这个战术,日军是掐准了中国军队的痛处——我军缺少火炮,难以进行炮战;我军白刃战也是短板,很多士兵连刺刀都没有。

有的部队给士兵发大刀,但这种武器并非制式,装备数量并不多。



抗战初期,西北军、八路军中大刀装备较多,中央军、晋绥军、桂系装备刺刀较多,杂牌军则两者兼有。

总的来说,在白刃战里,抗战初期的我军长期处于下风。

白刃战作为近代陆军的主要战术,步兵为主的中国军队居然不擅长,很多人表示费解。

那么在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为何缺少刺刀?是不会用,还是不爱用、不想用?

我军的大刀对付日本的三八大盖,是否有优势?在白刃战方面,中国军队后来是否追上?

(专注近现代战争、武器装备,偶尔更新国际局势分析,喜欢的话请点赞或关注,这对我很重要,谢谢。)



【一】刺刀冲锋,曾是黄埔看家本事

抗战前两年,日本鬼子的刺刀冲锋,确实是我军难以处理的问题。

很多网上文章写道“几个鬼子冲垮一个阵地”,也并不是胡编。

1938年的张家湾伏击战,八路军50人围攻9名日军,居然被日军用白刃战刺倒20多人,最后6个鬼子逃跑。

淞沪会战的“周家桥阻击战”,税警总团和日军拼刺刀,3波敢死队伤亡殆尽,有的排只剩1人。

类似的例子在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也有出现,几个日军、十几个日军白刃战夺下阵地,类似问题受到中国军队的重视。

有的将领也很嘀咕:玩刺刀,本该是我军强项啊?



有人觉得:刺刀,不过是步枪的附属武器,是可有可无的冷兵器。

可事实上,在19-20世纪的军队中,刺刀的地位极其高,陆军的战术大都围绕刺刀展开。要结束一场陆战,最后阶段都靠刺刀。

20世纪初的世界大战,各国陆军都是炮兵覆盖、机枪压制、步兵刺刀冲锋,比的就是谁的火力猛、谁的人多。

也正因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成绞肉机,前线一天能吃掉10万条生命,让欧洲列强伤筋动骨。



但死的人多,不代表刺刀战术没用,反从侧面证明刺刀冲锋难以替代,几乎是唯一选择。

一战之后的苏俄内战,红军的刺刀冲锋还是很犀利的。

1923年,孙中山先生开始“联俄联共”。广州的国民政府和苏俄合作,莫斯科派出军事顾问,送来武器、弹药支持国民政府。

这些资源,是黄埔军校的底子。

很多人不知道,北伐战争里,黄埔学生带领的革命军,拿手好戏就是刺刀冲锋。

典型例子,是1926年8月的“贺胜桥之战”。

北伐军和吴佩孚军主力决战,革命军就靠叶挺独立团的刺刀冲锋,以少胜多,把吴佩孚部队心态打崩。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蒋氏带领的国民革命军,是学过苏俄战法的,是会刺刀冲锋的。

其次,军阀部队貌似打不了白刃战,一冲就垮。

国民革命军能打白刃战,一是训练好、士气高,苏联教官亲自指点,“波浪式冲锋”冲击力很强,“小诸葛”白崇禧一辈子都把这一战术放不下。

二是这群抱着民族解放、祖国统一思想的学生军,怀着一腔热血上战场,冲锋陷阵自然也比为军饷卖命的军阀部队勇敢。

武器因素也不能忽视,广州国民政府有大量进口武器,苏联的莫辛-纳甘步枪和四棱刺刀是配套的,就折叠在枪侧面。

其他型号的枪,也是尽量配齐刺刀。



【二】不冷门的知识:刺刀很难造

这里必须要介绍以下“四棱刺刀”,能说明很多问题。

很多人知道,人民解放军早年是使用三、四棱刺,比如53式四棱刺刀、56式三棱刺刀。尤其后者,网上很多军事小说对其非常推崇。

但其实三棱刺刀,甚至四棱刺刀,都是正规“剑形刺刀”造不出来,或产量不够的妥协产物。

就拿经典的俄国莫辛-纳甘的“四棱刺”来说,长38厘米,四面都有血槽,整体如锥形,所以也叫“锥形刺刀”。

该武器几乎无法劈砍,就是“纯刺刀”,只能捅刺。



之所以设计成这样,不是什么增加杀伤力,让伤口无法缝合。还是因为早年沙俄、苏俄的钢铁产量、质量,以及机械加工水平都不如欧洲。

正规刺刀又薄、又长,背部还需要两道血槽。

它需要合金钢打造,因为战斗时刺、砍等动作力度很大,钢的强度不够,就会弯曲、断裂。

更别提刺刀“卡榫结构”的麻烦,所以莫辛-纳甘都不造卡榫结构,刺刀直接跟枪一体化。

坚固、简单、便宜的多棱刺刀更适合俄军,这点一直保持到二战。



俄国早期的“刺刀困局”,和民国几乎一样。

当年北洋军阀部队,刺刀不是没有,但数量很少,基本靠采购。

民国时期的中国军工厂产刺刀较少,如汉阳铁厂,清末到民初造“汉阳造”超过10万把,但配套刺刀才两三千把。

奉系军阀、直系军阀在沈阳兵工厂、上海兵工厂仿造日本、英国枪械,制造过配套刺刀,数量也不多。

其实不是军阀不想造刺刀,根子是我国优质钢产量不足。



民国可怜的钢产量摆在那——长期年产两三万吨,抗战爆发前年产4万吨,不到日本的100分之一,不到苏联的500分之一,不到美国的1000分之一。

(民国铁产量几十万吨,但那玩意不能造军械)

这么点产量,是全国4亿人的消耗。抛开进口的金属不谈,在军工方面,好钢绝对得一点点计划着用。

所以,钢材肯定优先造枪、炮。

其次,哪怕是划拨了钢材去造刺刀,30年代全国能打出合格刺刀的兵工厂没几家。可能就金陵兵工厂、太原兵工厂、巩县兵工厂。

刺刀的握柄、卡榫需要螺丝、螺母、弹簧,以及不规则金属件,其精度要求极高,制造难度很大。



民国的大部分工厂,不具备大规模生产这种工业品的水平。

(很多人不理解卡榫结构,笔者也不知道举什么例子。

你可以把卡榫理解为缩小版的门锁,刀把上有个锁,锁舌和枪身的窟窿大小正好,还要有把手能拉动锁舌。)

民国军工的精度问题是老大难,刨床、铣床数量少,且老化问题严重,早期的产品靠师父手搓控制精度。

至于捶打刺刀刀身的蒸汽锤,也需要进口。



【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老蒋定都南京,到全面抗战爆发,国内有大约10年的稳定,欧洲对华武器禁运也结束了。

蒋氏和各地军阀都积极和欧洲国家展开合作,买武器、买机器,中国总体军事水平,比起北洋时期有较大提升。

这时候好好造刺刀,给中国一半军人装上刺刀不是问题。

但奇怪的是,南京政府依然不重视刺刀。我军刺刀装备量不高,很多中央军部队的刺杀训练沦为“刺杀操”,而不是实战化。

唯有大刀,在南北各地部队越来越常见。



蒋氏政府忽略刺刀和刺杀训练,除了钢产量、工业水平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外,中国轻武器没有标准化,也是一个原因。

当时全国不同部队装备十几种不同型号步枪,刺刀款式也前期百怪,要统一制造很困难。

各地军阀会自己制造,但质量不行。比如川军的刺刀在藤县战役里被吐槽,刺一次就弯了,没法打白刃战。

从1927年建立南京政府,到1937年抗战爆发,成建制列装刺刀的只有桂系、中央军,晋绥军也勉强算一个。(哪怕这些部队,装刺刀的步枪也只有一半,唯德械师等几个主力能做到百分百。)



其他的杂牌军,用大刀的部队很多。

中国军队的大刀,具体形制没有规定,长短不一、弯直不一,基本就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手刀样式。

以最出名、最经典的西北军大刀为例,其原型近似于宋朝《武备总要》的手刀,不过刀柄更长。

该刀的全重在4斤,民国的1斤比现在稍多,所以一把大刀的重量在4斤半以上。

按照官方的图样说明,该刀的刃长60厘米左右,整体弯曲,前宽后窄,前部宽57毫米左右,根部宽38毫米左右。

大刀的刀柄长21.6厘米,护手长89毫米。

刀柄根部有环,直径有大有小,刀柄和铁环往往捆着布条。

这样一柄大刀,不用兵工厂,任何一个村子的铁匠铺就能打。其锋利度、平衡性都很好,不过钢材不好,打一次仗得磨一次。

西北军的大刀早期在陕西打造,后来驻扎华北后,打造的大刀形制和陕西稍有不同。



但总的来说,中国军队的大刀,长度1米以下,宽刃、厚背、长柄,最轻的三斤多,重的甚至五六斤。

该武器重在挥砍,势如破竹,刀头也可刺杀,但杀伤力大打折扣。

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地区的西北军都用大刀片子和日军白刃战。南方的淞沪战场,地方部队也有很多使用大刀,有照片流传。

那么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大刀对抗日本刺刀,到底谁占优势?

关于这个问题,吵来吵去,从没结果。

大刀砍鬼子,最出名的战例莫过于1933年的长城抗战。

29军“大刀队”500人,在喜峰口夜袭日军骑兵部队,砍杀鬼子数百人,烧毁日军营地,获得一场大胜。



这场胜利让大刀队名扬全国,但鲜为人知的是,该部队其实叫“手枪队”。

这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一支特殊武装,右手持大刀,左手持手枪,腰上缠手雷。他们早在内战时期便打出威名,长于夜战、偷袭。

喜峰口砍鬼子,便是夜晚偷袭。大刀这种武器,对无甲、无械的目标杀伤力巨大,如砍瓜切菜。

但是在白刃战中,大刀的长度就是一大短板。

日军二战中使用的“三八大盖”,枪长128厘米,加上刺刀长达160多厘米,拿在手上几乎是一把长矛。

对大刀来说,这一米的长度优势,在实战中能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容错率。

毕竟一寸长,一寸强。



大刀必须近身“挥砍”,抛开挥击的速度劣势和体能消耗,“砍杀”本身就比“刺杀”更容易抵挡。

日军用枪挡砍击,然后反刺击杀我军战士的情况较多。至于一刀把三八大盖砍成两段,这种画面只会出现在抗日神剧里。

我军使用大刀和鬼子白刃战的战役,还有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

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用红缨枪、大刀和鬼子血拼,战士们伤亡不小。

台儿庄城内,西北军的池峰城、黄樵松两位猛将,率部和日军血战,我军挥舞大刀和日军拼刺,给日军留下深刻印象。

客观来说,西北军的大刀打白刃战,不输日军,但也不代表完全占优势。

无论大刀还是刺刀,都需要训练,而大刀的使用难度肯定是高于刺刀的,训练时间是后者的数倍。

西北军改编为第29军后,曾在华北地区结合沧州武术家的刀法,学习“破锋八刀”。该刀法专门对付刺刀,西北军也是用刀老手,才能不落下风。



【四】刺刀被重视起来,日军的优势不再

文章至此,该说的已经说完。

但最后,笔者还要提出一点。

这也是一些历史爱好者,甚至军事专家支持的:中国军队抗战初期拼刺弱,缺刺刀,居然和南京政府的军事思想也有关。

众所周知,国民政府和苏联的蜜月期非常之短,前后就那么几年。

虽然政府内和国民党内一直在提到“感谢苏联的帮助”,但在1927年后,两边的交流就很少了,军事上也开始割裂。

随后,中国找到了德国作为军事的合作对象。



在整个30年代,“德国军事顾问团”是蒋氏政府最大的军事助力。德国人不仅帮忙训练军队,联络军火贸易,还把德式军事思维传到了中国军队指挥层中。

二战前后,德国的军事思维极具革命性,在全球独树一帜。

陆军方面,德军已经抛弃了一战思维,步兵班排战术以机枪为核心展开。

步兵班排灵活机动,以机枪和迫击炮、手榴弹为突进武器,火力压制敌人后由步兵近距离射击、投弹解决战斗。

这种战术依赖机枪、迫击炮、冲锋枪,需要足够的武器数量和巨大弹药数量,甚至还要团级炮兵支援。

大军团作战中,德军强调优势火力的运用,讲求炮兵、步兵、装甲兵、空军的配合,打的是联合作战。



这套体系效果如何,二战前几年德军摧枯拉朽,已经能说明情况。

中国学德国,其实算是走对了路。

蒋氏的中央军,在30年代全面德化,1934年塞克特将军来华后,中国开始组建调整师,即“德械师”,目标是在未来5-8年训练60个德械师。

中国军队的《步兵操典》,早年是日式的,后来也根据德国的战术发生变化,起码中央军打得比较德式。

德国步兵战术围绕通用机枪展开,甚至可以说步兵就是机枪班的配属,而不是核心。所以中央军德械师的机枪很多,火力很强。

但是。

总有但是。



首先,日本没给中国训练60个德械师的时间,1937年就开战了。

其次,中国的军工撑不起德国式的陆军。别说炮兵、装甲兵、航空兵了,德械师机枪很多,但子弹常常捉襟见肘。

至于火炮,我军一个师,只有德军一个营的重火力。蒋氏一味买重炮,却不顾中国基本情况。

总顾问法肯豪森也吐槽过这点。

他认为蒋氏步子跨得太大,太傲慢。蒋氏坚持要买德国、瑞典的重炮是很不明智的,因为中国连像样的公路系统都没有,大炮根本无法机动。

他主张中国军队买小炮,搞骡马化机动,但没来得及实现。

总之,德式新战术上了马,“神功”却没有大成。

至于老一套的刺刀冲锋,抗战初期只有桂系还没忘。白崇禧也确实调了几万精锐在淞沪战场搞了波浪式冲锋,结果伤亡惨重。



这些桂系士兵如果真的和日军拼刺刀,肯定是不落下风的。但他们倒在日军的轻重火力之下,十分可惜。

其他部队缺乏白刃战的能力,武器也不如日军。如税警总团就在苏州河南岸被日军白刃战冲垮,伤亡很大。

1938年末,南岳军事会议召开,史称南岳整军。

这次会议,蒋氏带着军事委员会,把全国军事问题细细捋了一遍。练兵方面,着重提出要注意步炮协同、近身白刃。

此后中央军带头,每天至少练习一小时刺杀,并加入木棍实战格斗。这样训练一两年后,正面战场的中国军人拼刺能力大大提升。



刺刀产量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还是进口、自产二合一。

1942年,因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中国得到的抗战资源增加,军工系统才开始大量造刺刀。

八路军也在边区兵工厂造“棱刺”,最后生产了12万多把。

至于重庆政府的刺刀产量,保守估计在60万把以上。

1943年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绝不惧怕白刃战。甚至有以少胜多,用刺刀冲垮日军的战例。

可见白刃战,并不是什么难以克服的问题。作为一种简单战术,训练、器械受到重视,我军的刺刀冲锋也是所向披靡的。

参考资料:

1.《白刃战:中国军人不如日军吗》安徽人在军营

2.《“相看白刃血纷纷”——漫谈抗战中的白刃战》林方时

3.《解密抗战中的白刃战真相》许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员工深夜家中死亡,被伪造成工伤骗100万补助未遂!温州一鞋企老板、死者妻子等6人被行拘

员工深夜家中死亡,被伪造成工伤骗100万补助未遂!温州一鞋企老板、死者妻子等6人被行拘

极目新闻
2025-09-18 10:10:55
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接受《焦点访谈》采访

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接受《焦点访谈》采访

远方青木
2025-09-17 15:55:09
退休后被查,传某车企集团打下“大老虎”!

退休后被查,传某车企集团打下“大老虎”!

明镜pro
2025-09-18 11:00:32
“自带苦相”的5位女星越看越丧,五官漂亮却演啥都苦情,太吃亏

“自带苦相”的5位女星越看越丧,五官漂亮却演啥都苦情,太吃亏

梦录的西方史话
2025-09-15 16:55:56
短短2年时间,砸神像,号称八字最硬的网红,面相却变了

短短2年时间,砸神像,号称八字最硬的网红,面相却变了

寒士之言本尊
2025-08-02 15:12:06
从月入11万到被封杀,网红“户晨风”凉了

从月入11万到被封杀,网红“户晨风”凉了

卢松松
2025-09-17 15:53:02
利拉德:回归开拓者的感觉很棒 现在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阶段

利拉德:回归开拓者的感觉很棒 现在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阶段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2025-09-18 14:40:11
想静静了! 国外小姐姐cos《合金装备5:幻痛》Quiet

想静静了! 国外小姐姐cos《合金装备5:幻痛》Quiet

3DM游戏
2025-09-17 14:52:05
穷人不知道的真相:人类社会,有4大“潜规则”

穷人不知道的真相:人类社会,有4大“潜规则”

舒山有鹿
2025-08-30 12:29:18
A股三大指数翻红 沪指涨0.5%

A股三大指数翻红 沪指涨0.5%

证券时报
2025-09-18 10:44:03
灵活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了

灵活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了

挪威Talk
2025-09-18 13:23:27
主动退出奥运申办!中国这一招,让西方媒体无话可说

主动退出奥运申办!中国这一招,让西方媒体无话可说

青梅侃史啊
2025-08-18 16:14:26
金发碧眼:中国小学迎来大批俄罗斯学生

金发碧眼:中国小学迎来大批俄罗斯学生

环球时报国际
2025-09-16 12:27:20
外媒:前魔术球员特雷韦林·奎因新赛季将加盟广东男篮

外媒:前魔术球员特雷韦林·奎因新赛季将加盟广东男篮

雷速体育
2025-09-18 16:15:18
《731》主演李乃文:希望全球观众能通过影片看见这段历史

《731》主演李乃文:希望全球观众能通过影片看见这段历史

新浪财经
2025-09-18 00:31:03
细节见真章!刘强东品酒会:俯身敬酒季克良,并亲送其上车离场

细节见真章!刘强东品酒会:俯身敬酒季克良,并亲送其上车离场

寻墨阁
2025-09-18 10:21:30
他是铁道游击队创始人,抗战胜利却叛变投敌,建国后被捕结局如何

他是铁道游击队创始人,抗战胜利却叛变投敌,建国后被捕结局如何

阿柒的讯
2025-09-18 14:46:38
美国前助理防长帮办:美防长近期提及“美无意与中国发生冲突”很罕见 中国专家回应

美国前助理防长帮办:美防长近期提及“美无意与中国发生冲突”很罕见 中国专家回应

环球网资讯
2025-09-17 16:11:07
内塔尼亚胡不装了,放话要报复中国,中方的回应,给美以提了个醒

内塔尼亚胡不装了,放话要报复中国,中方的回应,给美以提了个醒

爱意随风起呀
2025-09-18 14:17:06
中国最有钱的5位运动员排行榜,姚明勉强排第3,第1名非他莫属

中国最有钱的5位运动员排行榜,姚明勉强排第3,第1名非他莫属

妙知
2025-09-15 10:51:49
2025-09-18 16:40:49
耳不顺
耳不顺
专注历史、军事、国际
38文章数 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22岁患绝症女孩宴请全村看电影:拒捐款 拜托关照父母

头条要闻

22岁患绝症女孩宴请全村看电影:拒捐款 拜托关照父母

体育要闻

身高170的他,让196的博尔特坐不住了

娱乐要闻

最美央视才女,甩掉孙红雷嫁给张嘉益

财经要闻

中企停止购买英伟达相关芯片?外交部回应

科技要闻

DeepSeek称R1训练费200万,不依赖蒸馏对手

汽车要闻

女神代言/新增配色/智能升级 26款腾势N9售38.98万起

态度原创

时尚
艺术
亲子
健康
本地

上年纪的女人,别总穿运动鞋和恨天高,这样穿鞋子得体又优雅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亲子要闻

如何远离儿童急性肠胃炎?这三个临床表现父母要了解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本地新闻

云游中国|谁懂!在天下第一关拍到史诗感大片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