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滨州市“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亮进度”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专场。介绍耕地保护、用地保障、空间规划等方面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
市委宣传部新闻二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 解晓龙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召开“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亮进度”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专场。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增永先生,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党组成员、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主任刘骥夫先生,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丁海廷先生,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贾伟召先生,围绕耕地保护、用地保障、空间规划等方面有关情况进行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赵增永
2025年,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113388”工作体系,打好“三大战役”抓好“三大行动”,大力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承担的19项任务均实现“双过半”。
一、建久安之基,严守资源底线
一是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积极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格局,2024年度全市新增耕地9.36万亩,全市耕地达60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达512万亩,分别高于国土空间规划保护目标33万亩和2.5万亩,全市耕地总量实现稳中有增,耕地质量持续提升。
二是持续保持自然资源执法督察高压态势,综合运用“人防+技防”工作模式,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全市违法占用耕地比例0.36%,再创历史新低,全市用地秩序持续向好。
二、强固本之举,夯实要素保障
一是资源要素服务保障有力。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截至目前,8次拟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预支方案,共为192个省市县重点、乡村振兴、民生基础设施等项目下达新增用地指标11479亩,所有有新增用地需求的省市重点实施类项目全部保障到位。所有有需求的县市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均已批复,较去年提前了2-3个月。
二是深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持续推进存量土地处置,共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2.05万亩,同比增长147%。严格执行“标准地”出让要求,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等区域内新建工业项目全部实行“标准地”出让,截至目前,完成标准地出让28宗,完成年度任务的56%。
三、谋长远之势,重塑空间格局
一是筑牢发展空间基底,71个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已经批复,作为全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构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是提高城市品质建设,出台《关于支持“好房子”建设的土地和规划政策措施(试行)》28条,持续推动高品质住宅建设。
三是着眼城市发展未来,高质量完成高铁片区规划编制,全面做好黄河十九路、站前广场等12个项目的用地和规划保障。
四、行长久之策,驱动绿色发展
一是聚焦生态建设,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见缝插绿造林4500亩,已完成全年任务。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发布实施《滨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修编)2025-2035年》。
二是聚焦生态修复,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严格遵循“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原则,4个国家省级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顺利推进。
三是聚焦生态安全,以“林长制”工作为抓手,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无公害防治作业率100%,防治率100%。强化森林防火安全意识。有效防控森林火灾风险,筑牢森林资源安全屏障。
五、护民生之利,深化改革创新
一是持续推进全市中深层地热高质量发展,全国2025地热与温泉产业发展推进会在滨州召开,滨州市地热能勘查开发研究院成立,6宗地热矿业权已出让成交。
二是向上争取,守正创新。3项国家级试点稳步推进,新争取年度林草湿荒调查监测与国土变更调查协同机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框架数据省市联动更新2个省级试点,1项工作全省推广。
三是深化改革,惠及民生。纵深推进“收房即拿证”改革, 已惠及26个小区7000余户。全市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登记完成率90.62%。
下一步,我们将秉承“不在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耽误一分一秒”的工作理念,在品质滨州建设中“走在前、挑大梁”。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中国山东网记者:
请问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在用地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发布人: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党组成员、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主任 刘骥夫
今年以来,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紧紧围绕全市“113388”工作体系,紧盯经济增长第一要务,聚焦“三大战役”“三大行动”,始终坚持“不允许项目落地在我们手中耽误一分一秒”的工作理念,通过专班协调、全程服务、强化监督等多项举措确保“四个1日”机制高效运转,确保项目用地快审批、快落地,全力做好重点项目用地保障。
一是现场调研,摸清项目用地需求。省市重点项目名单确定后立即对全市所有省市重点项目进行遍访,现场调研用地需求和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一对一”研究分析,制定解决路径。
二是指导督促,加快成片开发方案编报。年初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全面梳理需纳入成片开发方案的省市县重点项目,加快成片开发方案编制和上报审批。指导相关县(市、区)编制2021、2022年成片开发核减方案,解决省政府已批方案实施率未达标、新方案不能上报审批问题。截至目前,除沾化区无需求外,其他6个县区2025年度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已全部完成省级备案,比2024年提前了2-3个月,位居全省前列。
三是预支指标,保障项目急需用地。1月22日为省重点项目预支第一批新增计划指标,较去年提前了一个月。目前已分8次共为192个项目预支新增计划指标11479亩,全市所有有用地需求的省市重点和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均已下达新增用地指标。
四是深化改革,推进联动审批。7月1日起施行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联动审批,至今已为6个项目423亩办理用地用林联动审批,实现了“一件事一次办”,降低了用地企业办事成本,提升了服务保障效能。
五是加快审批,促进项目落地。实行台账管理、定期调度,提前介入、容缺审查,进一步压缩审查时限,做到当日审核当日办结。截至目前,29个建设用地批次56个项目新增用地已经市政府批复,面积1752亩。市县审查修改平均时限由全年的25天压缩至14天。
六是同步供地,推行拿地即开工。在办理土地征收过程中,同步出具规划设计条件、完成地价评估等程序,待土地征收批复后第一时间组织土地出让,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实现拿地即开工。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项目不在我们手里耽误一分一秒为基本要求,强化土地要素支撑能力,以最优质、最周到的服务助力全市打赢“三大战役”!
齐鲁晚报记者:
全国上下都在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下一步将如何加强耕地保护?
发布人: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丁海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全市上下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健全工作长效机制,深化“田长制”改革,积极构建起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格局。截至2024年底,全市耕地面积607.7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512.07万亩,分别高于国土空间规划下达任务目标33.12万亩和2.47万亩。
耕地保护是系统工程,需要强化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坚持法治理念,做到久久为功。下一步,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将重点在耕地“总量稳定、布局优化、质量提升”三篇文章上下足功夫,严守耕地资源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底线。
一是严守红线,确保耕地总量稳定。压实县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通过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足额带位置分解下达,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对突破耕地保护目标,重大典型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等量化赋分,严格考核,精准评估县(市、区)耕地保护工作质效。综合运用“人防+技防”的工作模式,深化田长巡查,全面推广卫星遥感、无人机、高点监控等技术应用,建立 “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立体监测网络,落实 “网格管理、责任到人” 工作机制。同时,充分利用好省级共享线索,对重大典型违法违规占用、破坏耕地问题,一经查实,全市通报,采取提示提醒、警示谈话、挂牌督办等措施严肃依法依规处理。
二是多措并举,持续优化耕地布局。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调整机制,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调整优化不稳定耕地,实事求是解决个别地块划定不合理问题,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逐步调出位于主河槽内、洪水上滩频繁等不稳定利用耕地。对优化国土调查标准后可调查为耕地的,按照“认定一批”方式,直接按耕地调查;对集中连片、具备良好灌溉条件且易于恢复的,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恢复一批”方式,分阶段、分批次有序逐步恢复;对确实不适宜恢复的,按照“置换一批”方式,退出耕地保护范围,与适宜作为耕地保护的地块进行置换。通过开展“三个一批”,即“认定一批、恢复一批、置换一批”的处置方式,解决耕地碎片化,促进耕地集中连片,逐步提高优质耕地比例。
三是量质并重,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摸清全市盐碱地资源概况,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坚持恢复优质耕地为主、新开垦耕地为辅的原则,科学确定耕地、林地、草地管理边界,明确补充耕地禁止实施区域和适宜实施的重点区域,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实施补充耕地,严格质量验收和报备入库。新增耕地纳入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完善补充耕地后期培肥管护、再评价机制,把补充耕地后期管护资金纳入占用耕地成本。通过综合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修复、耕地恢复等措施,实现全市耕地数量稳中有增,耕地质量不断提升。
新黄河记者:
近期,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在全省首个出台《关于支持“好房子”建设的土地和规划政策措施(试行)》,能否介绍一下本次政策措施的有关情况?
发布人: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贾伟召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为全面提升居住空间满意度和居住品质,激发市场活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好房子”。我局会同市住建局等五部门在总结提炼、多方论证、实地考察、广泛征求意见等基础上,于6月23日在全省首个出台《关于支持“好房子”建设的土地和规划政策措施(试行)》。
《措施》共五个方面28条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优化高品质住宅用地供给。全市新出让优质地块上的商品住宅项目,都要按照高品质住宅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在5月14日全省优质地块推介对接会上,我市向全省房地产企业代表集中推介了第一批的16个优质地块。
对已供地未开发项目,如原有规划条件难以继续实施,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且安全公平的前提下,允许按法定程序调整规划条件、详细规划。
竞买保证金降至挂牌起始价的20%,土地出让价款可分期缴纳,最长支付周期延长至一年,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鼓励土地二级市场交易,盘活闲置存量土地,很好的解决了土地未开发、达不到转让条件的问题。新政策允许办理预告登记方式解决无法转让的难题,由受让方先行开发再办理转让手续,既能保障双方权益,又能促进土地盘活利用。
二是支持住宅产品类型和建筑形态多样化。精准回应群众对居住品质的新期待,对建筑高度不大于36米的住宅,首层可设专有庭院,进深不大于6米(下沉庭院不大于8米),不计入绿地率和建筑密度。地块内建筑高度按连续两至三个梯度进行控制,避免“高低配”现象。在住宅顶层设计屋顶花园,丰富“第五立面”。对于公共下沉庭院,周边可合理布置为业主服务的社区食堂、城市书房、游泳馆、健身房等公共配套设施,其绿化部分可计入绿地率,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风雨连廊、小区入户大堂不计容空间,提升居住便利性和归家体验。
三是优化容积率计算规则。主要体现在空间利用激励,提高得房率。作为公共空间使用,底层层高不低于3.6米的架空层其面积不计入容积率。为居民提供便利,阳台进深不超过2.4米且建筑面积不超套内20%的,按一半面积计容;不大于6平方米的“入户花园”,按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容积率。不大于两层层高的挑空空间,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容积率。社区服务用房、养老托育设施等无偿移交的公共服务设施,不计入建筑密度。进深在2.4-6米,面积在20-85平方米的户属空中花园,其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好房子”建设不仅是住房品质的提升,更是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下一步,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将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立足住宅品质升级新需求,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居住品质的新期盼,打造更多人民满意的“好房子”,让更多家庭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绘就滨州宜居宜业的美好画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