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官网“学院领导”栏出现一条低调更新:侯猛出任法学院学术院长、法律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主任,并“主持学院全面行政工作”。这则没有新闻通稿、没有仪式照片的职务变动,迅速在法学圈引发连锁反应——“社科法学最醒目的旗手南迁”,成为法学界朋友圈、微信群、公共号后台的高频议题。
侯猛的学术履历清晰而集中:1998年、2001年先后获中南政法学院经济法学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理论硕士;2004年获北京大学法学理论博士,导师苏力。博士毕业后,他依次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其间赴纽约大学访学一年,在最高人民法院研修一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芝加哥大学短期访学。2011年正式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历聘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度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
在人大十四年,侯猛累计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课题七项,出版《中国最高法院研究》《政法治理与法律经验研究》等专著。最具标识度的是由他主编的CSSCI集刊《法律和社会科学》。该刊2006年创刊,2013年起由他接手主编,十年内引用率跃升至法学集刊前三位,成为社科法学取向研究者首选的发表平台。他本人也被同行视为“社科法学共同体”的核心组织者和“大师兄”——既因其师承辈分,也因其协调平台、联络同道的显性角色。
此次“南迁”后,侯猛的行政身份变为“学术院长”。该岗位为该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专项设置,职责包括统筹科研平台、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团队引育,并“代行院长行政职责”。换言之,在正式院长到任前,侯猛将全面负责学院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及专业学位教育。业内人士认为,侯猛“熟悉母校文化,兼具跨学科视野与全国性学术影响力”,有望“带动法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深度交叉”。
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而言,人员变动带来的直接缺口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科研平台。其二,人才梯队。短期内,主将南迁带来的“旗手迁移效应”和学术阵痛将难以完全避免。
对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引入侯猛被视为“补强短板”的关键落子。近五年该校法学学科在立法学、法律经济学、知识产权研究等领域进展显著,但在“司法制度”“政法治理”方向缺少领军学者。校方期望侯猛依托《法律和社会科学》集刊的品牌与作者群,快速聚集一批跨学科青年学者,并借助其丰沛的学术人脉与资源,继续拓展实证研究合作与法学教育的影响力。
学界普遍关注,社科法学是否会因“主将迁移”出现南北分化的格局。当然,学术生态不是零和游戏,《法律和社会科学》集刊也仍然由原团队继续负责;“社科法学连线”年度论坛也将按既定排表轮值举行。
事实上,社科法学自2000年前后兴起,核心特征即强调“问题导向、跨学科、实证”,天然带有“去中心化”倾向。除侯猛外,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均有成熟团队参与。
侯猛的这一调动,使这一学派在华中地区获得制度性支点,但能否真正提升中南财大法学整体竞争力,仍需观察其平台落地、人才引育与学科发展的后续数据。
随着侯猛的中南飞,人大法学院与中南财大法学院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竞合,将成为下一轮教育部学科评估的新变量。
总的来说,侯猛北雁南归,是个人职业选择、学科布局与高校“双一流”竞合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对人大法学院的影响短期内体现为高端成果产出与人才梯队建设的空缺;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则带来提升交叉研究、扩大全国影响力的契机。
至于社科法学能否借此完成从“学派”到“学科”的转化,则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