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出现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批学术神医正迅速崛起。他们手握大量科研论文、国自然基金项目,却在临床诊疗中表现平平。这种“临床能力可以一般,科研能力一定要强”的怪象,正扭曲着医学教育的本质。临床医生“不务正业”已成常态。他们被迫放下手术刀,拿起试管刷,整天忙于养老鼠、养细胞、研究信号通路,却离病人越来越远。开刀技能生疏,诊疗经验不足,却能凭借大量论文获得职称晋升和学术地位。
当前医疗评价体系存在严重偏差,科研指标成为衡量医生水平的首要标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SCI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已然成为医生晋升职称、评选人才称号的硬通货。这种“唯论文、唯项目”的评价机制,迫使临床医生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基础研究中。医生们疲于申请课题、撰写论文,真正用于临床诊疗的时间被不断挤压。
医学界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一台手术不如一篇SCI”、“看病看得好,不如课题拿得早”。这种本末倒置的评价体系,正在伤害中国医学的健康发展。
医学的本质是治病救人,临床能力是医者的立身之本。然而,在科研至上的氛围中,临床技能训练被忽视,医学教育走向畸形。年轻医生们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实验室里,而非病房和手术室。他们忙于学习各种实验技术,却对常见病的诊疗规范生疏;他们熟悉论文写作套路,却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业内专家的担忧。有资深外科主任曾坦言:“现在有些年轻医生,论文发得漂亮,但手术台上一站,基本功都不扎实。”
医学需要科研,但科研应该服务于临床,而不是取代临床。真正的医学创新应该源于临床问题,最终回归临床应用。医生们呼吁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让擅长临床的医生专心看病,让擅长科研的医生专注创新。两类人才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三甲医院应当带头扭转这种畸形现象,为临床医生减负,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深耕专业领域,提升诊疗水平。医疗评价体系需要增加临床能力考核权重,让医生们重新重视临床技能训练。
2023年8月,日本文部省(相当于中国教育部)就曾发布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科学论文在数量、质量上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数据显示,从论文发表数量来看,中国遥遥领先占据榜首,占全球论文数量的24.6%,比美国高出8.5%。从引用次数来看,在全球前10%和1%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中,中国分别占近30%和1%,位居世界第一。自2019年以来,中国在发表论文中所占份额已连续多年排在全球首位。这无疑是科研实力的体现。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医学进步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论文数量还是人民健康?
当一批又一批医生成为“论文生产机器”,当临床技能被看作可有可无的附加能力,受害的终将是患者和中国医疗事业的未来。
手术刀拿久了才会稳,病人看多了才有经验。是时候让临床医生回归临床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