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提篮、竹筛、四角篮、竹编包……74岁的蔡永良家里悬挂着满满一墙竹制品。蔡永良坐在小矮凳上,布满老茧的手指捏着竹篾,轻轻一折、一绕、一压,指尖翻飞间,原本零散的竹条便乖乖贴合,慢慢勾勒出灯罩的轮廓。这双手与竹篾打了几十年交道,从青涩学徒到竹编老手艺人,蔡永良用一根根竹篾,坚守着一门日渐式微的传统手艺。
蔡永良是土生土长的张堰人,他与竹编的缘分,始于17岁那年。彼时,竹编手艺是村里不少人谋生的技能,在当时算得上是“吃香”的行当。怀揣着学门手艺的想法,蔡永良拜入当地一位竹编老师傅门下,正式开启了与竹篾为伴的日子。
“学竹编没有捷径,全靠手上的功夫和心里的琢磨。”回忆起初学时光,蔡永良的眼神里满是感慨。从选材开始,他就跟着师傅认识不同品种的竹子,了解哪类竹子韧性好、适合编织。选定竹子后,破竹、劈竹、刮青这些基础工序,更是需要反复练习。破竹时要掌握好力度,让竹节均匀分开;劈竹则考验手上的准头,要将竹片劈成粗细一致的竹篾;刮青更是细致活,需用特制的刮刀将竹篾表面的青皮刮去,让竹篾更加光滑,也便于后续编织。
一开始,蔡永良的手不知被竹篾划破了多少次,伤口愈合了又被新的竹篾划开,久而久之,掌心便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但他从没想过放弃,师傅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他便把这句话记在心里,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技法,晚上回家后还会对着白天编到一半的半成品琢磨,研究编织的纹路和技巧。
慢慢地,他的手艺越来越熟练,人字纹、十字纹、云纹,从简单的竹篮到复杂的竹席,从常见的饭篮到精致的四角篮,各式各样的竹编制品在他手中渐渐成型,甚至还能在传统样式的基础上,自创出独特的花纹,让竹制品更添几分精致。去年孙女结婚,他特意花了半个月,编了个带着“双喜”花纹的簸箕,“这是爷爷的心意,比买的东西有意义。”孙女蔡佳昊说道。
后来,蔡永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忍痛放下了手中的竹篾,选择了其他行当。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期间,家里的竹编工具渐渐被搁置在角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可每次看到集市上的竹编制品,他总忍不住驻足,心里满是对老手艺的惦念。
直到退休后,生活节奏慢了下来,蔡永良心中对竹编的那份热爱再次被唤醒。“闲下来之后,总觉得少点什么。”于是,他重新翻出了当年的工具,打扫干净,重拾了这份阔别多年的手艺。再次拿起竹篾,一开始还有些生疏,但技艺早已刻进骨子里。如今,竹编成了他退休生活中重要的事情。他坐在家里,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沉浸在竹编的世界里,乐此不疲。
竹制灯罩
凭借精湛的技艺,蔡永良在当地小有名气,不少人都会特意找他定制竹编制品。前段时间,一家灯罩厂找上门来,带来了制作竹制灯罩的特殊需求。原来,这家灯罩厂接到了竹制灯罩的订单,但厂里的工人都没有相关经验,尝试了多次都没能做出符合要求的产品,无奈之下,他们四处打听,得知有位技艺高超的竹编手艺人,便慕名前来求助。看着对方带来的灯罩图纸,蔡永良没有丝毫犹豫便答应了下来。
“虽然之前没编过灯罩,但竹编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只要琢磨透了图纸,就能编出来。”他拿着图纸仔细研究,分析灯罩的形状、尺寸和编织纹路,思考该如何选材、如何编织才能让灯罩既美观又稳固。半个多月后,当灯罩厂上门取货时,负责人连连称赞,感叹道:“不愧是老手艺,这做工和样式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
竹制灯罩
可这份骄傲背后,藏着蔡永良的担忧。“现在买竹编的人少,年轻人又都嫌竹编又累又不赚钱,没人愿意学。”随着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走进千家万户,竹制品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竹匠这个行当,也越来越少见。“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个年轻人来学学,别让这门手艺断在我手里。”
通讯员:沈婷
编辑:冯生丹
责编:干钰琼、冯生丹
审核:陈建军、林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