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7日)迎来白露节气,白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的第三个节气。
白露的“白”指什么?白露时节,为啥要“秋冻”?哪些部位不能“秋冻”?……一起来了解一下“白露”节气吧~~
白露之后,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在秋季节气里,有两个以“露”为名——白露、寒露。比较而言,“寒露”的表意更加简洁鲜明,一个“寒”字,自带凉冷之意。而“白露”时节的一个“白”字,不仅提示着物候特征,也传递着文化密码,别有一番意韵。
民间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说法,意味着自此开始,自然界寒气将逐步增长,冷空气“转守为攻”。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一般来说,按气象学四季划分标准,此时,已正式进入秋季,太阳直射点南移,白昼渐短,黑夜渐长。
夜间,气温下降明显,部分地区昼夜温差可达10摄氏度,空气中的水汽遇冷而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密集地附着在花木草梗之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晶莹闪亮。
白露的“白”指什么?
如果从字形与字义的演变溯源,部分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白”形似于“日”,象征天光初见,表示明亮、光明,进而引申出清楚、洁净、空白以及白颜色等意思。
由此释义,白露之“白”,既描述了秋露晶莹剔透、澄清无瑕的状态,又渗透着素净凉爽的感觉,也勾勒出水滴折射晨光所呈现的亮白光泽,可谓既有“色调”也有“温度”。
对于白露之“白”,更具文化象征意义的解读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五行之说”相关,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五行之说,将天地万物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分别匹配“白、青、黑、赤、黄”五种颜色,并与季节、方位等相对应。
古人认为,“金”在五行中具有收敛、坚韧、肃穆、清冷等特性,不仅预示着天气转凉,草木凋零,也与果实成熟、粮食归仓的农耕景象相符合,象征着收获、富足与秩序。“秋属金”,是古人基于观察、抽象与提炼所形成的对于自然规律、哲学认知和生活实践的系统关联。因而,这一个“白”字,不仅是目之所及的秋露之色,更是万物染秋的文化底蕴。
白露,是一个被诗意加持的节气。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中,清晨的那一枚清露已成为交织着清朗与寂寥的唯美意象。
白露,是仲秋送出的“叮咛”,在“白露身弗露”的民谚中,在饮白露茶、吃龙眼、集“十样白”的民俗中,提示着人们顺应时序规划生活。
在传统文化中,节气与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自然的规律和对生命的哲思。
“白露”之“白”,是自然界水汽凝结的物理现象,是作物成熟、粮食丰收的预报,是秋天高远的气韵写照。它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精准捕捉,是传统文化对宇宙观、五行哲学的凝练表达,更暗藏着古时神秘而现代可解的气候密码。
白露时节,为啥要“秋冻”?哪些部位不能“秋冻”?
一场秋雨一场寒,近期受冷空气影响,多地秋凉显现。西北地区东部、四川盆地、华北、东北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过了10℃。
天气转凉,不少人开始念叨“春捂秋冻”,不急着添衣。其实,适宜的凉爽刺激确实有助于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
“秋冻”就是指在秋天气候变凉后不要过早、过多地增添衣服,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通过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人体锻炼耐受寒冷的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做好准备。这样的防寒锻炼能 提高人体的抗御机能,对一些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起到预防作用。
这些部位注意不要“秋冻”:
双脚。中医里有“寒从脚生”的说法,脚冷则全身冷,身体抵抗力下降,疾病就有可能乘虚而入,所以要注意脚部保暖。白露节气后应避免穿凉鞋,外出时要穿上袜子,注意不要裸露脚踝,做好保暖。
腹背。人体的背部、腹部、脐周是寒气容易入侵的部位,即使在初秋,也应适当保暖。随着气温下降,一些脾胃阳虚、脾肾阳虚、阳气不足的人在受凉后容易出现腹痛、腹胀、不消化或大便不成形等问题,需要格外注意腹部保暖。
头颈。头部受冻,寒气会入侵体内,引发其他基础性病症。在气温低、风大时,一定要做好头部保暖, 儿童、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外出可佩戴帽子防风防寒。而脖子一旦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头颈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总体来说,“秋冻”要因时制宜、因人而异,要根据人体部位不同区别对待。
但“秋冻”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初秋、仲秋气温不那么冷的时候(如日照温度在15℃—20℃)可以适当“秋冻”,帮助人体提高对寒冷空气的适应能力。不过入秋后早晚气温较低,需及时添加外套或长袖,避免身体受寒。当早晚气温降至10℃以下时,应停止“秋冻”。
这六类人并不适合“秋冻”
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哮喘、支气管炎病人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比较差,受到寒冷刺激后,易加重咳嗽和喘息等症状。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寒冷容易使血管收缩紧张,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甚至造成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危及生命。
有胃病的:冷空气侵犯胃肠,容易诱使胃部溃疡等旧病复发,还可能引起症状加重。
有糖尿病的: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造成微循环障碍,甚至诱发急性并发症。
有“老寒腿”的: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的病人受寒时会疼痛加重,应注意加强腿部保暖。
虚寒体质的: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小腹寒冷的女性朋友,秋季一定要注意自己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寒。
来源 | 人民日报、光明网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关注民生周刊视频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