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没人不喜欢吃炖肉吧?大铁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排骨、肘子、牛腩在汤里翻滚,那个香啊!可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这肉第一次炖能炖得酥烂入味,筷子一戳就散架,但要是吃不完第二回热,哪怕就加热十分钟,口感立马变柴。
明明都是加热,咋效果就差这么多呢?难道肉还会看人下菜碟?
要说清楚这个理儿,得先明白生肉到底是啥构造。咱吃的猪肉牛肉,说白了就是动物肌肉,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分成两种,一种是长得像细丝似的肌原纤维蛋白,另一种是包裹在肌肉外面的胶原蛋白。
肌原纤维蛋白负责肌肉收缩,胶原蛋白则像脚手架那样支撑着肌肉结构。生肉嚼着费劲,就是因为这两种蛋白都绷得紧紧的。
炖肉的时候,锅里发生的变化可真挺精彩,冷水下肉,小火慢炖,温度慢慢升到60℃左右,肌原纤维蛋白就开始变性了。这个“变性”不是指性别改变,而是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结构被打开,原本紧紧卷曲的肽链逐渐舒展。
这个过程里,蛋白质会吐出原本锁在分子内部的水分,肉块就慢慢收缩变硬。这时候你要是捞出来吃,准保塞牙,这就是为啥大火急烧的肉总嚼不动。
但好戏还在后头,随着加热时间延长,水温升到80℃以上,胶原蛋白开始上演“变形记”。这种蛋白质由三条肽链拧成麻花状,彼此之间还搭着分子桥加固结构。热力持续作用时,这些分子桥最先扛不住,麻花结构慢慢松解开,原本坚硬的胶原蛋白转化成了柔软黏滑的明胶。
明胶可真是个好东西,它能在肌肉纤维之间形成润滑层,让紧密缠绕的肌纤维容易分离。同时,明胶还会吸收大量水分,形成胶冻状物质,这就是肉汤冷却后成冻的原因。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持续加热1小时以上,所以老话说“紧火鱼慢火肉”是有科学道理的。
现在你明白第一次炖肉为啥越炖越烂了吧?关键是时间足够长,让胶原蛋白有时机转化成明胶。就像咱东北人炖酸菜白肉,没有三四个钟头都不好意思上桌,为的就是让五花肉里的胶原蛋白充分转化。
猪肉需在95℃下加热至少70分钟才能使胶原蛋白完全转化,牛肉则需要更长时间。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蛋白在持续湿热环境中会水解为明胶,这是肉质变软的核心机制。
那回锅肉变老又是咋回事呢?其实第一次炖煮时,肌原纤维蛋白已经受过一次热了。它们收缩失水,蛋白质空间结构被固定下来。
等到第二次加热,这些可怜的蛋白质又得再经历一次热折磨。这时候,肌原纤维蛋白会进一步收缩,把残存的水分挤得更干净。
更重要的是第一次炖煮时产生的明胶在冷却过程中会重新形成弱凝胶结构,再次加热时虽然会融化,但无法重现最初的润滑效果,因为部分明胶已经随着第一次炖煮溶解到汤里去了。
还有个小秘密:肉的持水能力也会变化。生肉的pH值通常在5.5左右,呈微酸性。经过第一次炖煮后,pH值会上升到6.5至7.0。这个变化会导致蛋白质净电荷减少,亲水性降低。
第二次加热时,肉块就像拧干了的毛巾,再也吸不住那么多水分了。二次加热的肉类汁液流失率比初次烹饪高出近五分之一,这直接导致了肉质发柴。
明白了这些道理,咱就能想出应对招数,比如炖肉最好按顿准备,实在吃不完要复热,千万别用大火猛烧。试试隔水蒸或者加点肉汤一起热,让温度缓慢上升,给蛋白质适应的时间。
要是炖牛肉,可以切大块些,第二次加热时再改刀,减少水分蒸发面积。其实西餐烹饪中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高级餐厅的炖菜都是分阶段制备的,肉类单独处理,酱汁另外保存,上桌前才组合加热,这样就能保持最佳口感。
所以你看烹饪这事儿既是生活艺术也是科学。咱老祖宗虽然没有电子显微镜,但通过经验总结出的“一滚二焖三炖煮”都是暗合科学道理的。现在明白了蛋白质变性的原理,不但能理解炖肉的秘密,还能举一反三,是这个理儿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