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掌控思维
我以前总羡慕那些人,他们根据一个话题能聊出很多东西,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能够引经据典,甚至聊起日常琐事的时候都能说出来一些门门道道。
和他们一起交流的时候,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阅读量不够,于是我尝试广泛阅读,但还是达不到别人的那种输出水平。
大概在一年前,当我开始频繁地记录之后,我发现自己慢慢的也可以对这种输出做到手到擒来。
同时我发现记录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一点,就像很多杰出的创造者都有类似的记录习惯,
比如天才达芬奇曾在《大西洋手稿》里写道:“观察要像流水般持续,记录要像刀刻般深刻。”
诺贝尔奖得主费曼也曾说:“没有什么比写下来更能让思想变得清晰,就像没有什么比阳光更能驱散迷雾。”
1
记录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提出过一个著名的 “7±2 法则” :实验表明,普通人的大脑同时处理的信息只有通常在 7±2 个,
通俗点说每个人脑中大概只有7个“脑力小球”可以帮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
这意味着我们的大脑本就不擅长长期记忆,当内心被大量念头与忧虑填满时,
有限的 “思维小球” 就会超载,进而导致注意力涣散、思考迟滞,甚至陷入决策困境。
如果想让思路变得清晰,往往需要先从脑中清空部分既有信息,再重新整理存储 —— 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还会严重影响效率。
而记录记录恰好能弥补大脑的这一局限:因为在记录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写下来的文字,
这些「白纸黑字」会不断主动地「通过视觉刺激来提醒你」它的存在,
于是大脑就不必再费力、刻意地去保存这些信息了,自然而然你就可以将空出来的思维用于思考。
就像《哈利波特》里的邓布利多,每当思绪多到难以承载时,他便会将念头抽离出来存入冥想盆,
这样既能为大脑减负,又能在需要时随时回溯那些重要的思绪片段。
2
记录是为了更好地「行动」
随便回顾一下你会发现,生活中我们多半处于杂念纷飞的状态:
心头时常翻腾着各类烦恼、顾虑与担忧,而且这些念头大多并无实际意义。
2005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调查显示:
普通人日均会产生 1.2 万至 6 万个念头,其中 80% 带有消极色彩,95% 与前一日的念头重复。
这说明分心走神是我们的常态,而且人天生存在负面偏好 —— 总会不自觉地将注意力聚焦于自认为的 “坏事” 上。
而这些 “坏事” 会不断挤占有限的脑力资源,就像一部后台运行着过多程序的手机,难免出现卡顿与发热。
因此,如果想让大脑保持流畅运转,就得设法终结这些无用的进程。通常而言,终结的方式有两种:
要么在现实世界完成它,让事情闭合;
要么在精神世界评估它,让想象结束。
世界的本质是 “不确定性”,显然很多念头无法在现实中立刻了结,也难以得到确切答案。
如此一来,“书写记录” 便成了在精神层面终结它们的最佳选择。
因为记录能帮我们切换至理性思考模式,审视这些念头存在的缘由与必要。
一旦大脑意识到这些负面信息并无留存价值,便会主动释放它们占用的资源,重新找回专注力。
此外,写下明确的计划,无异于与未来的自己形成了一种契约,这种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承诺,
而人一旦做出承诺,潜意识便会倾向于维持言行的一致性,因此记录的习惯能显著提升行动力。
但不少人对这种方法心存抵触,觉得过于繁琐:
一是他们觉得这方法太麻烦,二是觉得用脑袋想想就可以,写下来完全多此一举。
可实际上,“想一想”和“写下来”的效果完全不同:前者如同飘忽的气体,难以捕捉形态;后者则如固体般触手可及。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距可能就在最后那一点点行动的距离上。
3
记录是为了更好的「情绪」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曾因残疾儿子陷入绝望,将痛苦写入作品后却逐渐走出阴霾。
为什么“写下来”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
常看「掌控思维」公众号文章的人都知道,人类的情绪好似大象,理性好比它身上的骑象人,
因为当情绪产生的时候,理性便会退居第二位,任由大象“失控”。
而情绪这头大象,力量远超理智骑象人 —— 大脑中情绪处理的优先级本就高于理性,可它的 “聪明度” 却差得远:
它只能将事物粗糙归为 “有利” 或 “有害”。一旦情绪走向极端,便会困在模糊的负面里,难以挣脱。
而记录能调动理性安抚情绪:通过文字梳理,可激活大脑语言区与记录区,
让模糊情绪变得具体,使人看清真实担忧,发现被夸大的负面认知。
《开放心胸》的作者杰米·彭尼贝克通过幸福实验也发现:运用记录来表达自己情绪的人更加健康。因此,他也建议:
一旦你生活出现了问题遇到了困难,就拿出纸和笔把事情的经过、自己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五一十地写下来。
过程中不用修改,不必检查,更不用管修辞或者句式对不对,只要放手去写就好了。同时写完一定要回答自己两个问题:
1、这个事为什么会发生?
2、我能从中汲取怎样的教训?
毕竟记录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宣泄情绪,更在于解决问题,找出意义。因为:
记录即倾倒,记录即解压,
记录即消融,记录即清醒。
Photo by Tim Marshall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必学线上课程】
【全面专业系统的管理服务体系】
陪伴企业成长——帮助企业持续管理能力改进
辅导/微咨询/实践工作坊/定制服务
为组织赋能——帮助企业管理绩效提升
线上/线下课程/专题内容
详情请咨询:
电话: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获得更多管理思想与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