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草书方面,王献之的成就在其父王羲之之上,如果说王羲之的草书尚不能摆张芝、索靖的影响,以内敛的行草为主,那么王献之则充分发挥了笔画、结字的“自由性”,开创连绵不绝的“一笔书”,实现了古草向今草的转变,后世张旭、怀素等人的笔法源流,都可以追溯至此。
米芾就曾评价王献之:“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笔法超逸,气韵自然天真,远胜于其父王羲之。王献之在临终前曾将自己所写的9件草书传给子孙,并嘱咐他们不可示人。直到北宋初年,宋太宗编修《淳化阁帖》时,其后代王著才将它们拿出来,编入到第十卷中。
后来,王氏又把它们合裱为一卷,这便是《王献之九帖》。这九帖包含《江州帖》《疾不退帖》《消息帖》《集聚帖》《铁石帖》《知铁石帖》《玄度何来帖》《忽动帖》《委曲帖》,正是《淳化阁帖》第十卷的前九件作品,总计71行、500余字,字径大小不一,小的约有2厘米,大的则近10厘米,以大草写就,洋洋洒洒、痛快淋漓,被誉为“大草笔法之祖”。
《王献之九帖》以用笔丰富自然、笔画爽逸遒劲、结字灵巧婀娜、气韵妍美奇崛著称,米芾所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正是指若不临献之草书,则无法领略纯正的魏晋草法。
此作通过牵丝将单字串联,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这种连绵并非简单缠绕,而是通过笔锋的提按变化控制节奏,起笔多露锋直入,行笔中侧锋交替,收笔或驻或放,较王羲之的“字字独立”更具流动性。区别于其父的“内擫”,王献之善用“外拓”,笔画开张,内部留白增大,增强弹性感,兼具骨力与姿媚,张怀瓘评“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
结字欹侧跌宕、开合自如,通过重心偏移制造张力,左收右放,内部点画偏上,留白集中于下方,比王羲之更强调险绝。字与字通过大小、宽窄对比形成节奏。简省处不失草法,夸张处合乎情理。
王献之曾向父亲提议“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主张打破章草的“字字区别”,强化今草的连绵性。同时摒弃波磔,使草书真正脱离隶书母体,成为独立的字体。
《王献之九帖》笔法上变内擫为外拓,赋予更强的表现力;结字破均衡为欹侧,重构草书的空间之美;取法融古法与新变,堪为大草书的“正脉”,张旭跟他相比,只能算“小学生”。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