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这牛肉干咋这么香?”上周家庭聚餐,表弟举着块深褐色的肉干直咂嘴。
“这可是科右中旗的‘包日查’,草原上的老手艺!”姑姑得意地晃了晃手机,“人家现在都是非遗了,我特意托牧民朋友买的。”
表弟咬得满嘴流油:“怪不得!比超市买的强多了!”
我凑过去一瞧,肉干纹理清晰,撕开时能看见细密的纤维,闻着有股淡淡的草香——这哪是零食?分明是草原的“味道名片”。一、包日查牛肉干:游牧民族的“移动粮仓”二、巴图查干奶制品:草原上的“白色黄金”三、高力板酒:霍林河的“液体黄金”特产里的草原魂
科右中旗的牧民常说:“牛羊是命,风干肉是魂。”
这里的“包日查”,是蒙古语里“风干肉”的意思,但可不是随便晒晒就能叫“包日查”。
老牧民选肉讲究得很:只用牛后腿的“黄瓜条”——这块肉肌肉纤维粗、弹性好,蛋白质高、脂肪低,切条后挂在蒙古包外,靠草原的风和阳光自然脱水。
“以前没冰箱,冬天打猎前,牧民就靠风干肉扛饿。”非遗传承人白音查干说,“现在虽然有了机器,但老手艺不能丢。”
他家的作坊还保留着“三晒三晾”的老法子:头遍晒去表面水分,二遍晾让肉质回软,三遍晒锁住香味。这样做出来的肉干,嚼起来有股淡淡的奶香,越嚼越香,连骨头缝里的滋味都能咂摸出来。
2023年,“包日查”被列入科右中旗非遗名录,成了草原游牧文化的“活化石”。
如果说牛肉干是草原的“硬菜”,那奶制品就是牧民的“软实力”。
科右中旗的奶制品有个文艺的名字——“察干伊德”,蒙古语里是“纯洁的食物”。
巴图查干家的作坊里,每天要处理2000斤鲜奶。白花拉大姐是第四代传承人,她做奶豆腐的手艺,连蒙古国的专家都夸:“这口感,比乌兰巴托的还地道!”
她家的奶豆腐分两种:一种是“酸香型”,用发酵的酸奶过滤;一种是“甜香型”,直接用鲜奶熬煮。
“甜香型的更受欢迎,但酸香型的营养更高。”白大姐边搅动大铁锅边说,“熬奶要像哄孩子,火大了糊,火小了不凝,得盯着锅沿冒小泡才行。”
除了奶豆腐,她家还做奶皮子、黄油、酸奶疙瘩……30多种奶制品摆满柜台,连包装都是传统桦树皮,拿在手里像捧着件艺术品。
如今,巴图查干奶制品成了“中国名小吃”,还拿过中俄蒙国际美食文化节的特金奖,成了草原的“白色名片”。
草原人爱喝酒,但科右中旗的高力板酒,喝的是“时间”。
“高力板”蒙古语是“河边的房子”,这酒就像霍林河的水,清冽又绵长。
制酒师傅老李说:“咱这酒,得用有机高粱,霍林河的地下水,再配上大麦、荞麦、豌豆制曲。”
最绝的是“木酒海”——用松木、梨木钉成的大酒柜,里外糊着鹿血、蛋清和麻纸,能存酒五年以上。
“酒是活的,存得越久,香味越醇。”老李掀开酒海盖子,一股浓郁的粮香扑面而来,“这酒喝着不上头,第二天头不疼、胃不难受,牧民干活前都要来二两。”
2013年,高力板酒酿造技艺被列入自治区非遗名录,成了草原的“液体文化”。
科右中旗的特产,藏着草原的“生存智慧”:
牛肉干是游牧民族的“移动粮仓”,奶制品是牧民的“白色营养库”,高力板酒是草原的“时间味道”。
它们不是流水线上的商品,而是牧民用手艺、时间和心意,把草原的风、阳光、河水,都酿进了食物里。
下次再有人问:“科右中旗有啥特产?”
你可以说:“去尝尝包日查牛肉干、巴图查干奶豆腐、高力板酒——那是草原的‘灵魂三件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