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的比尔·克林顿,如今谈起他一手推动的全球化浪潮,语气中透出几分无奈。
在《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大卫·林奇的新书专访中,这位美国前总统坦言,自己任内引以为傲的经贸战略,“并未完全按预期发展”。尤其是当年力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他原本期待中国会因此发生转变。
结果呢?
中国没有变成美国想象中的样子,反而凭借自身道路持续崛起——甚至即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一、“全球化领航人”的自信与误判
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主政白宫八年,签署近300项贸易协议,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全力助推中国加入WTO。他曾自信地认为,经济一体化将是美国继续主导世界、推广其价值观的历史性机遇。
“没有哪个美国人比克林顿为21世纪全球化奠定更多基础”,林奇这样写道。
然而二十多年过去,光环褪去。
曾经被视为“世纪战略”的全球化政策,如今在美国左右两派却都遭到猛烈批评。
左翼进步派蔑视克林那套市场导向的自由贸易,拜登政府更是直接转身推动“美国制造”;右翼保守派则抨击他“对中国过于天真”。
就连克林顿自己都承认:“事情的发展并非如我所料。”
二、谁的失败?美国自己的承诺落空了
克林顿没有推卸责任。
他对林奇坦言,问题出在美国自己身上:
政府未能兑现帮助全球化中“受损群体”的承诺,财政能力不足,无力为失业工人提供真正有效的保障——导致底层愤怒蔓延,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反弹。
2016年,那些因产业外流陷入困境的“铁锈带”选民,用选票惩罚了希拉里·克林顿,把特朗普送进白宫。
更深层的问题是,资本全球流动的速度远超国家治理的能力。企业与富人可轻松避税,政府却无法筹措足够资金推进社会福利、缓解工人困境。“私营部门影响力已超越公共部门”,克林顿说道。
三、对中国,他们到底误判了什么?
最值得细读的,是克林顿谈到中国时的反思。
“我当时以为,让中国加入WTO,它会变。”
他接着说:“我也认为中国最终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我的目标是确保当那一天到来时,不会对我们不利。”
看得出,他当初的设想是:通过经济融合改变中国,同时延缓美国相对衰落的过程。
可结果呢?
中国没有变成“另一个美国”,而是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后来拜登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说得更直白:
“以往美国政府犯下一个错误,以为能靠政策改变中国……但这届政府不再以此为目标。”
不是中国“没变”,而是美国自己背离接触政策,转向了遏制打压。
四、低估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战略失误
从特朗普到拜登,尽管手法不同,但对华强硬已成两党共识。贸易战、科技战、供应链围堵……美国试图拖慢中国发展的步伐。
但有用吗?
戴琪说中国的高效经济体系让美国企业面临生存挑战;
普利策奖得主安德鲁·布朗则指出:
“在一个又一个领域,中国正在赶上、持平、甚至拉开与美国的差距。”
曾经有人预言中国经济将“崩溃”,但现实是——“他们的体制运转极佳,非常专注,能力令人敬畏。”
结语:全球化没有失败,失败的是美国的傲慢
克林顿时代的全球化愿景,建立在一种“美国全能”的预设之上——以为经济规则必然导向政治改变,以为历史只有一条终极道路。
但中国的发展证明:
一个国家完全可以在保持自身制度与文化特质的同时实现现代化。
不是全球化错了,而是美国低估了中国的韧性,高估了自己支配世界进程的能力。
如今美国两党转向“逆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种战略焦虑下的退缩。但无论围堵还是脱钩,都阻挡不了中国持续壮大——这或许是克林顿们最没想到、也最不愿承认的事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