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智来自河北冀州中学,是学校高三年级主任。从渤海之滨到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尉犁县第一中学,孙广智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的教育智慧,更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
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但教育的土壤却千差万别。孙广智的援疆工作,是从一次次深入调研和坦诚座谈开始的。
为了了解校情和学情,孙广智走遍了尉犁一中三个年级、九大学科的教研组,对教学和教研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他与老师们促膝长谈,无论是课程设置、学生管理,还是教学进度、个人困惑,他都认真倾听、详细记录。几周之内,一份涵盖全校师资情况、教学痛点以及师生需求的报告便在他手中诞生了。
“不怕有问题,就怕找不到问题。”由于生源基础、教学环境等差异,尉犁一中的学情远比他想象的复杂。有的教师上课时,仅维持课堂纪律就占据大量时间,学生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参差不齐。面对这种情况,简单地将河北冀州中学的教育经验“复制粘贴”过来是行不通的。
于是,他俯下身子,深入课堂一线,感受课堂的真实脉动。他在实践中发现,必须将教学的重心放在“重基础、强巩固”上,将管理的重点放在“正学风、塑习惯”上。这股“活水”,首先要做的就是疏通渠道、浸润土壤。
结合尉犁一中的实际校情和学情,他创新性地提出了近40项改革措施。他严格推行“一课三研”的集体教研模式,引领教学研究走向深入。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他大力推行“分层次教学,分层不分家”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跑道”上取得进步。
孙广智将“向管理要质量”的理念贯穿始终,扎实推进考试改革,让每一次考试都成为促进学风的“助推器”。他牵头建立“班级联席会”制度,精准锁定偏科生,由任课教师进行点对点帮扶。他将“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倡导教师在管理上主动作为,这种管理,不是冰冷的约束,而是充满温度的引导。
孙广智深知,援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作几场报告、上几节示范课,而是要为这里留下一支业务精湛、理念先进、能打硬仗的教师队伍。
为此,孙广智主动担当,成功当选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教育局“冀疆薪火”教师工作室的首任主持人。在这个平台上,他将河北援疆的优秀骨干教师凝聚在一起,通过“星火工程”全面实施“传帮带”,辐射和引领当地教师专业成长。
孙广智还组建了“衡水援疆名师团”,将来自衡水中学、衡水二中、武邑中学、冀州中学等地的各学科援疆名师组织起来,利用周末时间走出尉犁,奔赴且末一中、和硕高级中学等学校开展义务送教帮扶活动,将衡水教育的“源头活水”引向更广阔的大地。
面对新高考改革的挑战,他持续深化援疆教师“传帮带”工作室的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系统培训。他为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通过“青蓝工程”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年上、两年稳、三年好”的三年发展规划,开展亮相课、优质课、推门课等一系列业务评比活动。通过教师风采大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全方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一批批本地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逐渐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在孙广智看来,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深植于每一个学生心田。
无论是高一远足、高二成人礼还是高三百日誓师活动,孙广智都精心策划,让三大品牌德育活动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在他们心中构筑起坚实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孙广智用脚步丈量着援疆路,用实干诠释着教育情。他带来的那股“源头活水”,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一所学校,影响着一群教师,更滋养着一代学生的未来。(左秀芳)
来源:河北省教育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