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崔曼曼从城市走向乡间,把数学课变成探索世界的魔法,用陪伴与理解唤醒孤独的灵魂,以真诚与智慧构建起家校之间信任的纽带。这篇文章不仅记录了一位教师的奉献与智慧,更让我们看到教育最本真的模样——是尊重,是相信,是永不熄灭的温柔与坚持。愿崔曼曼的故事,照亮更多教育者的路。
崔曼曼:逆行的教育点灯人
“妈妈,我还是听她的吧。”一个平日顽皮好动的男孩,竟然乖乖接受每天“静坐5分钟”的建议。家长惊讶地问原因,男孩眼睛里闪着光:“崔老师也不骂我,也不打我,还对我笑呢……”
这个让孩子心甘情愿听从的教师,正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六安学校教师崔曼曼。2023年,已获特级教师荣誉称号的她做了一个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决定——离开城区名校,主动请缨调往乡村学校。而这,是她三十六年教育生涯中的又一次“逆行”。
崔曼曼和年轻教师共同研讨教学
课堂里的“魔法师”
在《圆的认识》课上,崔曼曼不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讲解概念,而是抛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学生们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开始测量水杯盖、圆形花盆外径,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发现了圆周率的奥秘。原本需要死记硬背的公式,变成了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
“数学不该是冰冷的公式,而应是孩子们探索世界的魔法钥匙”。崔曼曼的创新教学法让数学课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她善于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在学习图形对称时,她会带着学生们在校园里寻找对称的树叶和建筑;教学长度单位时,她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操场,体验“米”和“千米”的实际长度。
“数学扑克牌”成为亲子互动游戏,“口算大转盘”成了课间最受欢迎的活动,她把数学“玩”出了新花样。创编的手指操帮助学生记忆复杂的单位进率关系,方向韵律操让“四方四隅”不再抽象。这些创新让学生的数学兴趣率大幅提升,课堂上举手抢答的学生多了,课后追着问“明天学什么”的学生多了。
她甚至把垃圾分类做成了数学项目。学生们化身“环保研究员”,用一周时间记录班级垃圾分类情况,制作出直观的统计图表。当学生们指着图表说“原来我们每天扔掉这么多可回收物”时,知识已经从纸面走进了生活。这样的项目式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环保的种子。
乡村教育的“点灯人”
在乡村学校的课堂里,崔曼曼有着独特的“读心术”。面对反应稍慢的学生,她从不催促,而是耐心等待,用“你说得比上次更清楚了”的鼓励点燃自信;面对羞怯躲闪的学生,她会特意创造发言机会,笑着说“老师知道你心里有答案,试试看”。当有学生满手泥巴地举着虫子跑来分享时,她没有责备,而是蹲下来认真倾听,还顺势引导:“这可能是个新发现呢,我们一起查资料,下次你来讲给全班听,好不好?”
有个行为特殊的学生,在她接手班级的第一天,下课后便独自缩在教室角落。当她靠近时,他突然抱着头钻到桌肚下,任谁劝说都不肯出来。崔曼曼没有急躁,而是默默观察、多次家访,终于发现症结——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产生了自闭心理。
从此,她成了孩子的“专属守护者”。一次次与家长深谈,耐心纠正其教育方式;在学校里,她像捕捉星光般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哪怕他只是微小的进步,也会被郑重表扬。她每天抽出时间陪孩子说话,用温言软语一点点融化孩子心中的坚冰。
终于有一天,孩子主动伸出小手,让她牵着走出了教室。课堂上,孩子尽管依旧不举手,却常常能听见他响亮的抢答声;订正作业时,会捧着本子快步走到讲台前。那个封闭的小生命,在爱的滋养下渐渐舒展,眼里重新有了光。
留守学生小雨(化名)因思念父母整日沉默,她便常常和小雨打“悄悄话电话”,听她讲心事、聊烦恼,慢慢帮孩子打开心结;小锦(化名)入学半年仍坐不住,她一边在课堂上用趣味互动吸引他的注意力,一边和家长沟通,建议暑假每天坚持5分钟静坐正念练习。渐渐地,小锦不仅能专注听课,还主动帮同学讲题,成了班级里受欢迎的“小老师”。
教师成长的“领路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崔曼曼常说的话。作为省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她甘当青年教师的“铺路石”。
青年教师准备公开课,她会逐字逐句帮着解读教材,结合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常常陪在教室里模拟演练;有教师参加教学比赛,她更是全程“陪练”,从课件细节到课堂应变,一遍遍打磨提升。年轻教师张老师回忆道:“有一次我参加市级比赛,崔老师陪我到晚上10点多,连板书设计的样式都要反复调整。她说的‘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这份毫无保留的付出结出了丰硕果实。仅团队成员中,有人登上国家级教学展示舞台,多人获省市级优质课一等奖。一个个成长的脚印,见证着“薪火相传”的力量。
为打破城乡教研“各自为战”的壁垒,她创建了“教研云客厅”,每两周组织开展城乡教师云端共研活动。她还带领团队送教上门,足迹遍布六安市金安区17所乡镇小学和12所城区学校。每一次送教,她都带领团队通过示范课展示、微讲座答疑、互动研讨等形式,分享研究成果,让城乡课堂站在同一起跑线。
她还特别关注乡村教师的个性化成长。针对新教师,她制定了“入门三部曲”:第一年重点培养新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第二年提升其教学设计水平,第三年助力其发展教学特色。对于成熟教师,她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这种分层培养模式,让每个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家校共育的“筑桥人”
崔曼曼的教育从不止于课堂。课余时间,她常常和家长细聊孩子的习惯养成的方法,告诉他们“如何夸孩子才有用”“怎样和叛逆期的孩子说话”;遇到家长困惑,她会一条条仔细分析,直到对方眉头舒展。这份“把每个孩子当自家娃”的真诚,让她成了家长们最信赖的“教育军师”。
家长王女士感慨地说:“以前我最怕开家长会,因为老师总是告状。但崔老师不一样,她总能先说出孩子的三个优点,再委婉地提出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的沟通方式,让我们家长既了解了问题所在,又保住了尊严。”
正如那位家长所说:“何止孩子是她的学生,我也想做她的学生。”这句话,或许是对一位教师最高的褒奖。
放学的铃声在校园里回荡,崔曼曼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和每个孩子道别。“崔老师明天见!”孩子们欢快的声音此起彼伏。
她回到办公室,桌上还放着几本待批改的作业,以及备课的笔记本。本子的角落处,是她昨天随手记下的提醒:给小雨准备《数学迷宫》,记得找小锦爸爸通话……
点评
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团队成长的领路人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六安学校党支部书记 张云浩
崔曼曼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课题指导等方式,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她作为安徽省名师培养计划工作室和六安市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积极引领教研革新,尤其是在促进城乡教研均衡发展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
崔曼曼是一位教学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教研成果显著并能有效引领团队共同发展的优秀教师,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教书育人楷模”的深刻内涵。她的专业能力、创新精神、高尚品格值得我们所有教师学习。
□本报记者黄慧
来源 | 安徽青年报
编辑 | 李志慧
校审 | 刘 鸣
终审 | 杜 军
声明 | 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