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护士,靠着业余训练,居然夺得全国马拉松赛事女子组第一名,刷新个人最好成绩,号称“最快女护士”。这听起来是不是相当励志?但连她本人都没想到,竟然会因为赛后的一番话,招来全网声讨。
8月3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士张水华,在2025哈尔滨马拉松赛上,以2小时35分27秒的成绩夺得国内女子组全马冠军。作为业余选手,达标国家健将级运动员等级,当地媒体记者很自然地注意到她不同寻常的职业身份,询问她:“ 你作为全职护士,工作很不容易,能取得这个好成绩,相信你有很多心酸。”
这句话一下戳中她的泪点,边哭边说:
我们领导说,你要参加比赛,你自己的事情,是你自己的业余爱好,我没办法排班给你,你自己去跟同事调,同事愿意调你就去,同事不愿意调你就没必要去。所以我这次跑哈尔滨,我一直在心里有一个信念,就是希望我自己能拿国内第一,希望能够证明自己。 我这次来参加这场比赛,是特别不容易,因为大家都知道,医护工作者是特别的忙、特别的累,我通过自己在业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来参加这场比赛。我不需要领导给我特别的假期,我只希望领导能够给我周末调休,只是调休,不是说给假。
就是这番话,招致一片骂声。有人喷她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告领导的状,调同事的班,拿自己的奖”;有人反感她明明得到了他人照应却不知感恩,还想着要更多好处;更多的人则质疑她这样公开喊话,是试图给同事和领导施压,哭诉自己如何不容易,只不过是在“道德绑架”。
光骂还不解恨,9月2日中午,许多人涌入她代言的运动品牌361°直播间,要求品牌方马上与她解约,滚动的留言都是这类调侃:“调休款有没有”、“穿了你们的鞋子跑马拉松能调休吗”、“解约就下单”、“换代言人马上买”。
主播也被搞得一脸懵,回复:“不是我选的我也不知道,真的不好意思,亲亲们给你带来这么大的愤怒,我明天都不知道咋上班了。”第二天,品牌方就宣布,“基于双方发展路径的调整”,与签约跑者张水华的合作关系暂告一段落。
惩罚到这一步都还不够,不少人穷追猛打,涌入其工作单位、同事的账号,扔下一句“支持开除张水华”。这不免让人好奇:如此愤恨从何而来?为什么她一说“调休”就会让那么多人如此反感?这背后究竟是什么社会心态?
业余选手参加体育比赛,这放在其它国家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事实上,现代奥运会倡导的就是这样一种体育精神,以至于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梦之队”)长期被挡在奥运会门外。
北京冬奥会上,加拿大的参赛选手,有的本职是律师,有的是慈善机构协调员,有的是管道应力工程师,有的是医院物理治疗助理,还有人居然是消防员!
张水华之所以迷上马拉松,我猜想原因之一正是跑步可以缓解、释放她日常承受的工作压力——国内医护人员每天工作时长常常超过12小时,长期下来,很难不身心俱疲,跑步却可以让人在运动中获得平静和放松。换言之,运动是她平衡工作压力的办法,这样才能保持更好状态投入工作。
也是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欧美公司甚至鼓励员工在工作之余多运动、发展个人兴趣,但在我们国内,普遍的社会共识是:工作和爱好是不兼容的,工作才是第一位的,至少,不能让个人爱好影响了工作。工作的神圣性,在此是不容置疑的神主牌,否则就是“不务正业”。
张水华所在医院的党委书记翁山耕近日就表示,医院鼓励员工发展兴趣爱好,当然是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但“关于以后张水华的班次安排,还没有研究”。
她所属MCN机构兔子嗨跑营的创立者“卡哥”也说,对于99%的跑者来说,生活、工作、家庭的重要性都会大于爱好,“我建议大多数人把马拉松作为一种爱好,偶尔去参加一些马拉松赛事,但不需要为此着迷,导致牺牲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这听起来也不无道理,但像张水华这样取得了这么突出的成绩,人们又从心底里怀疑,这不可能不影响工作,所以才有人这样揶揄:“我的一贯主张是,在哪里拿薪水,就在哪里好好干”、“支持辞职后专心练马拉松”。话里话外的意思,你不可能同时干好两件事,要么当好护士,要么你就跑马拉松去。
一位知名的自媒体人,原本在报社任职,但当他的公众号出名后,领导找他谈话,给他两个选择:要么留在报社,放弃写作;要么离职,专职去写公众号。他选了后者。
但显然,不是谁都有勇气和能力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就像那位“卡哥”说的,一些人出于热爱选择了爱好,却未必成功:“但其实,很多跑者放弃工作后,也不一定能获得好的结果。”
张水华 护士照
在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悄悄发展个人爱好,仿佛那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尤为要紧的是,你这个业余兴趣不能太优秀,不然就藏不住了,到时你很难让人相信没影响工作——别说领导,连网友都不信。
更麻烦的是,在一个满负荷工作的环境下,你这样难道不会影响到别人?同为医护的一位马拉松爱好者说,张水华作为护士,日常“三班倒”,属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工作性质,如果排班人当天调休,就一定要有人顶上,“据她发的视频来看,她今年已多次参赛,这一定离不开单位同事、领导的支持。”
这正是许多人反感她的一大关键点:你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你非但不懂感恩,还哭着喊着说给你的支持不够,未免太不识好歹。
尽管也有人觉得没必要骂那么过分(“调休也还是要干活的,又不是不干,不明白怎么那么多恶意”),但显然,舆论一边倒地判定她太“自私”,得了便宜还卖乖。有一条高赞评论就不满地说:
如果真喜欢这项运动就不要总打扰别人的正常生活,偶尔1-2次也就行了,总参加还要别人一味的给你让路这就是道德绑架了,你体力好可以去送餐啊,时间上自由,想什么时候参加比赛都可以!也不影响他人,如果成绩好,拉赞助咯,做职业跑者也不是不行,但决不能总占便宜还说让别人应该一直让你占!
另一条评论也有4600多人点赞,显然不相信她的个人兴趣能不影响他人、不影响工作:
荣誉是她个人的,奖金是她个人的,代言费也是她个人的,周末上班却是同事的,护士排班休息的都是刚刚上了夜班的补休,别人夜班后还要替她上班,已经是很大的恩情了,几个月同事给她调休十几次,即使是这样,还不满意,那就辞职做职业运动员算了。我不跑马拉松,不知道那些大神跑完马拉松会不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如果有影响,强烈建议辞职,不然就是对病人严重不负责。
《财经网》报道下的评论
大概是为了坐实她“精致利己”的形象,网上还疯传“哈尔滨马拉松冠军获得8万美元奖金”的消息,但实际上,她虽然获得国内女子组冠军,却没有奖金拿,因为哈尔滨马拉松赛只有前八名才有奖金,而女子组前八名无一例外都是外籍选手,张水华并未跻身前八。她备受关注的原因并不是她的成绩如何突出,而是她身为护士的特殊身份。
当然也有人为她说话。《新周刊》的一篇《》认为,现在对她的上纲上线已经到了“去疯狂打压甚至试图毁掉一个人”的地步,但我们社会为什么不能容许并欣赏一个人自由发展自我?
张水华没有抄论文、骗学历、玩出轨,没有把病人麻醉后扔手术台上、没旷工、没迟到、没早退,只是因为想正常调个休参加一下积极健康而有益身心的运动,跑个马拉松而已,何错之有?“中国最快的女护士”凭什么不能成为“中国最快乐的女护士”?
这话强调的是她没有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污点,认为她应有充分的权利去实现自我,而非只能甘当牛马,进而呼吁,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如此:
张水华的处境就是我们的处境。只有在一个有毒的职场,才会把一个人仅仅只当作一个数字、一件工具、一份耗材。在一个真正健康的职场,会把人当人,看得见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个性与思想的人,给予足够的尊重,释放每个人的潜能。
话说得都对,但这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太多人代入的不是张水华的处境,而是她的领导和同事。从底下的最高赞评论来看,不少人都认定她那么做不可能不影响到他人,必然会牺牲他人利益来成全自己——那是一场零和游戏,她赢就是别人输,有一位说得很直白:“她牺牲的是别人的生活。”
那么她到底怎么做才好呢?设想一下,如果她在赢得比赛之后,管控住自己情绪,不是去抱怨难以调休,而是微笑着说:“我热爱马拉松,但更热爱本职工作。我就是有空了才跑跑,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医院领导和同事对我的一贯支持,不然我根本不可能参加比赛。”
哪怕虚伪,这样可就皆大欢喜多了。就像奥运选手拿了金牌,最好也谦虚地表示“我能有今天,得感谢全国人民支持”,虽然我们心知肚明人家那成绩都是靠自己练的,但听人这么说,着实受用,不免心中窃喜,仿佛那块金牌,我也与有荣焉。
此事虽小,但它居然能引爆那么大的情绪反应,正折射出我们这个社会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在一个追求绝对平等的散沙化社会中,你以为的“权利”在他人看来可能只是谋求差别化待遇的“特权”。哪怕你通过自己努力取得了个人成就,但只有不抱怨、会感恩,才能得到认可。说到底,“私”在“公”面前缺乏正当性。
本来,这不失为一次反思的契机,因为当一个人在过劳中感到不自在,工作之余的活动可以让他/她恢复人的完整性,这本应当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但在现实中,口喷怒火的人们所针对的不是制度性缺失,而是那个和自己不一样的人,那愤恨背后潜藏着嫉妒:“凭什么你可以和我们不一样?”
吊诡之处就在这里:牛马们其实也都苦于这一现状,但似乎又默认它是不可改变的,至少相比起改变带来的不确定、不均衡,他们更乐见所有人平等地都泡在这苦海里。但只有更多人站出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我们才有可能换个活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