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系统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推动解决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精锐科研力量,围绕《纲要》核心内容,在纸媒、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阐释研究,助力《纲要》落地生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现摘取部分优秀成果,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同时,2023年《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强调,要“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稳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使用”,反映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选拔功能。
为了解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应用现状及关键难题,笔者赴成都市青羊区、上海市闵行区和宝山区开展实地调研,并在东中西部共7个省份16个区县,面向初中学校的202位校长和4601位教师开展问卷调查。从调查和调研情况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用初显成效,但仍面临一些困境,需要多层次发力提升应用水平。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结果的应用成效
当前各地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用在多个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引导各方转变评价观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和结果应用,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逐步转变了学校、教师、家长等群体的评价观念。调研中,校长和教师一致反映,组织丰富的素质拓展活动和分析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兴趣特长、反思教育教学、转变评价观念,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经过引导,家长能主动参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日常工作,并就如何解读和应用评价结果积极寻求教师的专业指导。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9.50%的校长和39.23%的教师认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主要用于帮助学生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另有58.42%的校长和36.91%的教师认为该结果主要用于发掘具有优势特长的学生。而且,教师态度的区域差异很小,说明在不同地区,教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看法和认识较为一致,在教育评价改革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公平性和一致性。
推动初中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43.56%的校长和36.45%的教师认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主要用于指导教师改进教学。从实地调研情况看,这种认知已经落实到实践层面。被调研的区域借助数字技术向更为科学和高效的评价模式转变,并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成都市青羊区研究基于典型事件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开发相应的评价平台。平台通过对一段时间内学生典型事件的写实记录(包括事件过程、收获和反思等的文字描述或音视频)进行分析,提取反映学生素质的标签,对多个标签加以聚类分析,客观勾画学生综合素质画像。上海市闵行区探索学生评价的信息化变革,并建立以“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为基本理念的区域教育云平台;宝山区推广学生数字画像,并建立基于知识图谱的智适应系统及教学助手。学校层面也不同程度开展学生评价数字化转型探索,服务自身大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部分学校建立各具特色的校本评价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五育”并举,多维度促进学生成长。
激励学生自我认识与主动发展。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调研三区将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学校日常课程教学结合,组织专业力量开展系列活动,有效运用评价手段,引导学生自我认识与主动发展。成都市青羊区部分学校设立生物多样性、宇宙揭秘等主题探究性兴趣社团,提供活动场地并配备专业教师实施差异化教学和过程性评价,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整合研究性课程并搭建学生展评展演平台,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长提出问题,配备专业导师和教研员全程跟进指导;同时,运用个性化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改进和提升。上海市宝山区通过智慧同侪活动、探索生涯规划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及时给予评价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自我认知与发展。由此可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助力其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结果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育人功能与选拔功能需进一步平衡。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两个基本功能,育人与选拔应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然而,实践中二者有时处于失衡状态,主要体现在发展性评价与选拔性评价的混淆。从理论上讲,育人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本体价值,体现为发展性评价;甄别是其工具价值,体现为选拔性评价。两类评价在基本性质、评价主体、信息来源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别。但在实践中,各评价主体通常将二者混为一谈,或只偏重于选拔功能,而忽视育人功能。未来,需要进一步区分两种评价,重视发展性评价的育人功能。
统一评价内容与多元应用需求需进一步协调。目前,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评价内容的指导性规定较为统一,还需进一步兼顾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一是政策要求需要进一步满足学校应用需求。当前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记录的信息大多是终结性评价数据,而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是过程性、动态化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只有提升评价系统记录结果的引导性和发展性,才能满足学校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和育人需求。二是需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效指导。现有评价内容对学生的能力特长及兴趣爱好等个性化指标的设计不足。同时,写实记录呈现标准化、碎片化和浅显化特征,对学生典型事例的系统分析和深度挖掘不足。未来,评价体系应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和建议。
公平性与有效性需进一步提升。公平性与有效性是能否有效应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这两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公平性上,一方面,不同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公平还需进一步落实。缩小学生能接触的教育资源的种类和质量之间的差异,才能避免弱势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处于天然劣势地位。另一方面,还需克服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各类评价主体都难免有倾向性,且评价过程延续时间长。未来还需健全相关的诚信机制和监管体系,避免写实记录和证明材料弄虚作假。在有效性上,现有的评价内容仅记录结果,缺少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收获、反思、改进等关键教育信息。未来还需进一步体现学生内在的成长轨迹,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结果应用的改进建议
综合调研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和优秀做法,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完善顶层设计,力求育人和选拔的平衡。第一,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研究。目前,亟待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定位、指标赋权、方法技术、与核心素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再思考,以澄清理念误区,纠正实践偏差。第二,进一步完善市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市级系统功能的设置,除统一的综合素质报告模板外,应留出个性化接口,供学校设计校本特色的评价指标,满足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需求。同时,要将学校已有的校本评价系统与市级评价系统融合,将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性记录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第三,完善评价的诚信机制和监管体系。学校层面,构建专门的监管委员会,由校领导、校中层干部以及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构成,负责监督校内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流程。区县层面,组建综合素质评价专家团队,定期开展培训和实地指导,并定期对学校开展信誉评估。社会层面,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宏观督导,形成多主体、多维度的评价协作体系。
借助数字技术,探索大规模、个性化评价方式。首先,要坚持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收获反思进行写实记录。写实记录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依据,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对学生参加活动和探究性学习的思维过程和收获反思的记录,把证据做足、把综合素质档案做实。其次,要开展基于数字技术的试点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努力解决综合素质评价的难点痛点问题。例如,上海市宝山区开展基于学生数字画像的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确立指标体系构建、数据采集、数据建模、数字画像的实现路径,目前主要应用于学生自适应发展、生涯规划教育、身心健康指导等方面。最后,提升各主体的评价素养。要高度重视对各评价主体的培训,让各主体尽快接受和拥抱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升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服务教育教学。
加强录取机制、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改革,探索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招生录取中的作用方式。一是继续深化招生录取机制改革。中考招生录取时,应合理分配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权重,在中考成绩达到基本要求且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公平有效的前提下,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升学时发挥实质性作用。二是推进过程性评价改革。过程性评价改革应构建全面、公正的评价体系,涵盖日常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定期监测等多个维度,同时以设立过程性评价积分等方式,应用到学生升学过程。三是深化终结性评价改革。终结性评价的改革焦点在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要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等关键素质的评价。如此,将形成全面、公正的评价体系,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来源 | 《中国民族教育》2025年第1期
作者 | 张文静(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程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