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泰国国会下议院投出了新一任总理,阿努廷凭借票数过半成功当选,他信家族终究还是“倒了”。
有一说一,两年能蹦出三位总理,实在太抽象了。
泰国离谱的事情还不止这一件。
2014年,泰国曼谷至清迈高铁项目招标引发全球关注,中日两国的竞争一度成为焦点。
彼时,日本以160亿人民币的超低报价和新干线零事故的光环,击败中国拿下订单,泰国舆论欢呼。
结果10年过去了,中泰铁路都二期了,这边一块铁轨都没见。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总是自诩全球“铁路强国”,怎么连一个项目的落地都搞不定呢?
2015年5月,泰国与日本在东京签署合作备忘录。
当时日本给出的160亿人民币报价,比中国方案低了近一半,加上新干线自1964年运营以来的“零事故”标签,泰国政府认为用最少的钱拿到了最好的技术。
项目启动后,日本的“低价陷阱”逐渐暴露。
由于泰国北部多山地丘陵,日本最初的地质勘探仅覆盖了30%的线路,说到底项目最终能干成什么样,他们心里也没底。
2017年,日本深入勘探后才发现,仅清迈段就有12处需要穿越断层带,仅地质加固费用就额外增加360亿泰铢。
更让泰国头疼的是,日本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坚持采用“全进口设备”标准,钢轨、信号系统均需从日本本土运输。
2019年因中日贸易摩擦导致海运成本上涨,仅设备运输费就超支80亿泰铢。
到2024年,泰日高铁预算已从最初的4200亿泰铢飙升至5800亿,增幅近40%。
泰国财政部长在议会听证会上坦言,该项目每年消耗的财政资金,相当于300所乡村学校的建设费用。
更讽刺的是,2023年日本提出“先建曼谷至披集段”的缩水方案,时速从承诺的300公里降至180公里。
即便如此,截至2025年仍未启动招标。
这场看似“捡便宜”的选择,最终让泰国陷入财政与时间的双重消耗,泰日高铁“落地难”的序幕就此拉开。
泰日高铁的困境,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2014年英拉政府下台前,中国曾提出大米换高铁方案。
泰国以每吨480美元的价格,用100万吨香米抵扣部分工程款,同时中国提供年利率2.5%的优惠贷款,还款期限20年。
当时泰国央行数据显示,该国外汇储备仅1700亿美元,这一方案能直接缓解外汇压力,还能消化大米库存。
但巴育政府上台后,却以“前任政策需重新评估”为由推翻方案。
背后的关键因素,是泰国对日本的文化与经济依赖。
日本是泰国第二大投资国,占泰国汽车产业投资的45%,丰田、本田在泰工厂雇佣超20万当地人。
此外,泰国王室与日本皇室的交往历史、民众对日本动漫、料理的喜爱,让选择日本成为当时的政治正确。
泰国前交通部长阿空曾公开表示。新干线是世界高铁的标杆,选择它能提升泰国的国际形象。
这种面子执念恰好被日本利用。
直到2018年,泰国才发现日本拒绝承担项目股权,仅愿提供贷款。
这意味着所有风险由泰国承担。
当泰国提出降速以节省成本时,日本却以降低标准会影响新干线声誉为由拒绝。
这种技术傲慢,让泰日高铁从合作之初就陷入“需求不匹配”的僵局,也为后续“落地难”埋下隐患。
泰日高铁的困境并非孤例,在全球范围内,日本高铁海外输出早已陷入“签约易、落地难”的怪圈。
2006年,日本与越南签署南北高铁备忘录,规划建设1500公里线路连接河内与胡志明市。
当时日本报价达560亿美元,相当于越南2006年GDP的1/3,且要求越南全额偿还贷款,不接受农产品抵押。
越南国会2010年投票否决该项目,直言日本方案超出国家承受能力。
在印度,日本的表现同样糟糕。
2017年动工的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全长508公里,最初承诺2023年通车。
但该项目因征地纠纷已延误6次。
古吉拉特邦农民抗议补偿标准低,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更迭后暂停征地,加上2022年钢材价格上涨30%,截至2025年仅完成12.4%工程量,通车时间推迟至2032年。
更尴尬的是,日本坚持使用E5系新干线列车,该列车设计适应日本温带气候,在印度高温天气下频繁出现空调故障,2024年试运行时甚至因轨道热胀冷缩导致晚点2小时。
即便在技术标准更高的欧美,日本高铁也频频“掉链子”。
2017年7月,英国引进的日立800型城际列车首秀即故障,空调漏水导致车厢积水,柴油发电机切换失灵,部分乘客笔记本电脑被损坏。
英国交通局事后调查发现,列车使用的神户制钢铝制品存在强度不达标问题,而日本企业事前未告知。
2021年10月,美国华盛顿地铁使用的川崎7000系列车。
因车轴与车轮间距设计缺陷,一天内发生3次脱轨事故,导致全市60%地铁线路停运,直接经济损失超1200万美元。
当日本在泰国陷入困境时,中国高铁在东南亚的推进却异常顺利,核心原因并非低价,而是精准匹配发展中国家需求。
中国高铁的破局之道,不是靠低价,而是靠务实匹配。
以印尼雅万高铁为例。
该项目2018年开工,2023年通车,全长142公里,总投资73亿美元。
中国不仅提供贷款,还创新性地采用技术转让+本地化模式。
培训了上万名印尼技术人员,大部分的建材实现本地采购,甚至根据印尼多火山的地质特点,优化轨道减震设计。
通车后,雅加达至万隆的通勤时间从3小时缩至40分钟。
印尼交通部数据显示,2024年该线路客流量突破1000万人次,带动沿线GDP增长1.2%。
印尼总统佐科在通车仪式上直言,中国伙伴理解我们的需求,这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泰日高铁十年纸上谈兵。
从最初的舆论狂欢到如今的财政包袱,不仅是一个项目的失败,更是发展中国家选择国际伙伴的“清醒剂”。
在重大决策中,“面子”永远不如“里子”重要,看得见的成果,远比听得见的光环更有价值。
而中国高铁在东南亚的成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