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日,科学家们发现,全球最大冰山A23a开始加速解体,在三个月里损失了约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超过其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它为何突然解体?融化后会令海平面上升吗?
很正常,这就是一座冰山到退休年龄了。
(一)
先别管什么海平面上升,先说点近的。
每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那些个几层楼高的冰雕大楼,一般也就挺到正月底。有时候正月十五的太阳一晒,第二天就塌成一地冰糖。
A23A的事儿,说白了,就是南极版的“正月十五”,只不过它把“十五”拖成了四十年。
(二)
1986年,南极威德尔海,罗斯冰架边缘“咔吧”一声,掉下一块面积跟上海市区差不多大的冰,科学家给它上了身份证牌:A23A。
那时候这块冰山漂啊漂,像一块被上帝遗忘的麻将牌,在洋流里来回搓。
它最风光的时候,长74公里,宽27公里,厚超300米,总重量超过一万亿吨,堪称是有史以来最超级无敌的大雪糕。
可大不代表结实,反而更像一块夹心饼干,风一吹,浪一打,就开始掉渣。
(三)
现在,最新的卫星图显示:A23A快要没了,为啥突然就要散架?原因不外乎——
1. 水泡的。
地下海水变暖,上升0.5℃也叫“暖”。冰怕的不只是火,还有那些只比冰温度高一点点的海水,天长日久,下面被掏成蜂窝,上面还是冷库,一摇晃就碎。
2. 风拆的。
南极绕极流这两年跟喝了红牛似的,流速飙升了许多。A23A漂到德雷克海峡风口,浪高动辄十米,一夜被抽成千上万次耳光,谁的脸也扛不住。
3. 自己胖的。
冰山大,自重就大,弯矩摆在那儿,像一块过度发育的奶油蛋糕,稍微倾斜就“咔”,腰折。
三条一起上,它就该“退休”了,碎成n块“子冰山”。今年初,A23a仍有1,770平方公里,宽度达60公里,破碎之后,最大的一块约有400平方公里,只剩原来的十分之一,孤零零继续飘。
(四)
很多人一听“最大冰山解体”,立马脑补海啸、泰坦尼克2.0。其实碎冰带起的浪,比你在太湖开快艇的尾波还小。
真正让人心里“咯噔”的是:它会不会让海平面涨?
先给结论:不会,至少肉眼看不出的。
原理一句话:冰本来就是漂在水里的,它化成水,就像你杯子里冰块化了,杯子不会溢。
就算是从陆地扔进海里,我们也可以算算,一万亿吨冰质量是10的12次方吨,冰融化后体积 10的12次方立方米。
海洋的表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即3.6x10的14次方平方米,则海平面上升的高度(Δh)= 1/3.6/100= 0.00277米,还不到3毫米,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五)
但凡事都怕但是,A23A是从冰架崩的,不是从陆地冰川。冰架就像阳台,它本身已经漂着,掉下去不增不减。
可阳台塌了,楼上住着的“陆地冰”就可能失去扶手,哗啦啦往下滑。
罗斯冰架后头,锁着相当于法国面积那么大的冰,一旦浮手全断,那些冰真会下海,那时候就不是“杯子不溢”了,是“整箱矿泉水倒鱼缸里了”。
按IPCC最坏的剧本,南极陆地冰要是全跑光,全球海平面能抬升58米——别紧张,不是明天,是“如果一万年都按这个剧本走”。
A23A只是第一块多米诺,它自己没分量,但它倒下的姿势,让后面它的兄弟看清了路线。
(六)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那我们咋办?
把空调开到16℃,对着南极吹?
别闹,地球不吃这套。
更靠谱的是:先学会“看冰山”。
欧盟的Sentinel-1卫星,每六天给南极拍一次CT,哪里裂了,人往哪派科考船。
中国第五座南极站正好对着威德尔海,今年秋天将安装首台“冰雷达”,专盯冰架“脂肪肝”。
数据攒多了,就能提前猜出“下一块A23A”是谁,至少能给邮轮发个微信:今晚别走德雷克,有冰碎。
(七)
想想也挺魔幻的,咱们这边天天30多度,知了叫得跟拉锯似的。
A23A在地球那头碎成渣,我在地球这头啃冰渣,听起来八竿子打不着。
可我们喝的汽水、吹的空调、烧的煤,最后都会变成南极上空的一点点暖,再化成冰山里的一点点水。
冰山不会发微博,它用“碎给你看”的方式提醒:别等阳台全塌了,才想起修栏杆。
(八)
所以,A23A的解体,不是灾难片开头,更像一场退休仪式。
它用四十年的漂泊告诉人类:
我撑到现在,是给你们争取时间,不是给你们添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