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访很多企业的过程中,我发现,无论是餐饮行业还是零售行业,当下经营的困境,其实来自于两个方向:
第一个是对服务本质的迷失,将过度的引流获客置于获取顾客忠诚之上;
第二个是对服务基因的漠视,将技巧培训代替精神和文化的培育。
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正在让很多企业陷入了边引流边流失的恶性循环。
无论何时,我们走进任何一家商场、餐厅、服务机构,都能感受到那种机械化的"欢迎光临"背后,是空洞的眼神和机械的动作。
服务人员缺乏基本素养,缺乏服务精神,归根到底是缺乏服务基因。
这种基因缺失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客户关系颠倒。
本该是"客户至上"的服务业,变成了"流程至上";本该是"体验为王"的服务业,变成了"效率为王"。
有调查显示,超过70%的消费者表示,他们之所以放弃某个品牌,不是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是因为糟糕的服务体验。更令人担忧的是,近60%的消费者表示,他们遇到的大多数服务人员都缺乏真诚服务的意愿。
反观海底捞,让员工先有幸福感,再把幸福感传递给顾客。他们给员工提供宿舍、代员工尽孝发工资给父母、为员工子女办学校。这种"家人式"的关怀,让员工自然流露出真诚的服务意愿,而不是机械地执行服务标准。
新加坡航空在选拔空服员时,最看重的不是外貌,而是是否具备"发自内心的服务意愿"。通过长达15周的严格培训,不仅教授服务技巧,更注重培养服务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一位新航空服员分享:"我们不是在提供服务,而是在创造难忘的飞行体验。"
有些人天生具有服务基因。他们能让人快乐,懂得换位思考,具有强烈的共情能力。
这样的人,即使没有耀眼的学历,通过专业训练也可以成为优秀的服务顾问。
然而,天赋并非唯一路径。
服务基因可以通过后天培养来塑造。这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服务意识、服务精神、服务状态。
服务意识是认知层面的觉醒,是对服务价值的深刻理解;
服务精神是情感层面的投入,是对服务工作的真诚热爱;
服务状态是行为层面的呈现,是服务过程中的最佳表现。
东京帝国饭店的服务细节同样令人记忆深刻。
保洁员会记住常住客的偏好,客房服务人员能准确称呼每位客人的名字。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所有员工都经过"声音培训",确保与客人交流时的语调、语速都能给人舒适感。这种极致服务让房价高达每晚10万日元仍一房难求。
胖东来就更不用说了。
这家河南商超为员工提供远超同行的薪酬福利,要求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结果员工自然流露出真诚服务的态度:会主动帮顾客挑选商品,雨天为顾客撑伞送上车,甚至记得老顾客的购物习惯。
顾客说:"在胖东来购物,感受到的是被尊重和关怀。"
那如何构建具有服务基因的组织呢?我认为需要从五个方面着手。
(1)价值观重塑:将服务从口号变为信仰。如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所说:"顾客满意度不是考核出来的,而是员工用真心换来的。"
(2)选拔体系重构:在招聘过程中关注服务潜质。丽思卡尔顿酒店在面试时会问:"请讲述你曾经如何让一个人感到特别?"以此识别具有服务基因的人才。
(3)培养体系升级:培训要切实有效,不做形式文章。四季酒店的新员工要接受长达三个月的培训,其中技术培训只占30%,其余都是服务理念和文化的浸润。
(4)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效果。美国西南航空鼓励员工"展现个性",将服务创意纳入绩效考核,造就了无数温馨的服务瞬间。
(5)文化氛围营造:没有文化就没有未来。迪士尼要求所有员工,包括后台工程师,每年都要在前线服务客户一周,以此保持全员的服务意识。
服务行业的变革,始于每个服务者的自我觉醒和主动求变。品牌不能等待客户来教育我们,不能等待市场来逼迫我们。
所以,正如武侠小说的主人公在出山走江湖之前,修炼内功是唯一的出路。(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