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上寥寥数笔带过的章节,在俄罗斯人的记忆里却重若千钧。当部分国人对"外东北"的过往日渐模糊时,俄罗斯人却将当年强占这片土地的沙俄将领印在最大面值纸币上,世代奉为"英雄"。
更令人错愕的是,在他们的历史叙事中,平等划定边界的《尼布楚条约》成了"不平等",而掠夺中国百万领土的《瑷珲条约》反倒成了"正当所得"。
这颠倒的历史观背后,1896到1905这十年间的东北大地,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俄罗斯如此念念不忘?
沙俄对中国东北的觊觎,从来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一套系统性的扩张方案——"黄俄罗斯计划"。其核心目标直白又贪婪:将中国东北、蒙古乃至新疆的部分地区纳入沙俄版图。
1896年,甲午战败后的清朝国力空虚,沙俄趁机打着"联俄抗日、共御日本"的幌子,诱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条约的核心是"允许沙俄在东北修筑中东铁路",表面看是"合作修路",实则是为军事扩张铺路。
1898年,沙俄得寸进尺,通过《旅大租地条约》强租旅顺、大连,租期25年。这一下,沙俄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远东不冻港,实现了"太平洋出海口"的百年夙愿。
而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沙俄更是露出了獠牙: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借口,出动17万大军兵分七路入侵东北,迅速占领了所有大中城市。东北局势严峻,近乎沦为沙俄“实质上的殖民地”,主权遭受严重侵蚀,这片富饶土地在强权阴影下岌岌可危。
面对沙俄的野蛮入侵,清政府节节退让,但东北的百姓和部分爱国官兵却没有坐以待毙。自发组织的抗俄义军如星火燎原,在黑土地上掀起了反抗的浪潮。
忠义军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力量。首领刘永和本是吉林的猎户,曾在甲午战争中加入清军抗日,战后目睹沙俄暴行,便将失业工人、难民和散兵收拢起来,在珲春一带竖起抗俄大旗。
另一支镇东军的首领唐殿荣,则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是清军军官,因不满朝廷软弱而离职,后来虽占山为王,却有自己的底线。"只劫俄人、不扰同胞"。
此外,由义和团余部组成的六合拳,在首领王和达的带领下吸纳了大量失地农民,他们以"扶清灭洋、驱逐俄寇"为口号,在东北各地开展游击战争。
清军之中也不乏硬骨头。黑龙江将军寿山就看透了沙俄的野心,直言:"俄人举兵而来,所求绝非赔款,而是要吞我东北全境。今日之局,不得不战,不可不战!"
沙俄在东北的独霸,惹恼了另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日本。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已从清朝手中夺走辽东半岛,结果沙俄联合德国、法国搞了"三国干涉还辽",逼着日本把到嘴的肥肉吐了出来。
此时,一直与沙俄在全球争霸的英国也插了进来。为了遏制沙俄在远东的扩张,英国主动拉拢日本,承诺"提供资金和外交支持",怂恿日本对俄开战。1904年2月,日本不宣而战,日俄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的荒谬之处在于: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中国的领土,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而清朝政府竟然宣布"中立"。结果,东北成了战场:工厂被炸毁、村庄被焚毁,连寺庙都未能幸免。
战争的结果出人意料:看似弱小的日本,最终打败了庞大的沙俄。但日本也是"惨胜":战死10多万精锐,军费开支高达15亿日元。1905年,两国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规定沙俄退出东北南部。
回望这段历史,有三个道理必须认清,也必须让后人铭记。
第一,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利益博弈。如今中俄是战略协作伙伴,但这是基于当前共同利益的选择。在历史认知上,双方的立场截然不同。
第二,历史教育关乎民族认同。俄罗斯通过教科书、货币、纪念碑等方式,不断强化"外东北是沙俄固有领土"的叙事,这种历史观塑造了他们的民族认同。
第三,弱国无外交,自强才有尊严。清朝之所以任人宰割,根本原因是国力衰弱;而东北军民的抗争之所以未能成功,也在于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强大的后盾。
1896到1905年的东北往事,早已沉入历史,但它留下的教训却历久弥新。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清朝,我们有足够的实力捍卫领土完整,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忘记历史。
记住外东北的失去,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后人:国家强大是根本;记住东北军民的抗争,是为了传承民族气节,培养真正的爱国主义。
只有铭记过去的苦难,才能珍惜今天的和平;只有正视历史的真相,才能开创更可靠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