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中日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日本迟迟不肯真心道歉,这话其实说得没错,但问题绝不是这么简单。
真正的问题所在,在于两国对同一段历史的记忆方式完全不同,长期对立,对中国来说,南京大屠杀、731部队这些不是冷冰冰的名词,而是深刻的民族伤痛,可在日本,这些却常常被弱化、修饰,甚至被选择性遗忘。
正因如此,两国在历史认知上的拉扯,从来没停过,那为什么中国人对日本的怨气,比对其他侵略过的国家更深?
刻进骨头里的伤口
中国对日本侵略的记忆之所以格外痛苦,是因为日本的目标并不是单纯的掠夺,而是彻底的毁灭和同化,别的西方列强在侵华时,更多是为了经济利益。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向中国倾销鸦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是为了敲诈更多赔款和市场份额,虽然这些行为极其恶劣,但他们在获取利益后多少会收手,俄国却是传统帝国扩张的方式,主要在边境地区蚕食土地。
可日本当年侵略中国的心思,跟别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打甲午战争那会儿起,它就藏不住了,不单单是想抢块地、捞点钱,更想把整个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让中国人被它同化,甚至是把中华民族给彻底灭掉。
1894年甲午战争打响后,日本军队在旅顺制造了上万人的大屠杀,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并赔偿两亿两白银,日本占领台湾后推行日语教育,强迫中国人改姓换名,目的就是要抹去中国文化的根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迅速被占领,日本建立伪满洲国,把这里变成军事和资源基地,这已经不只是侵略,而是彻底的殖民化。
1937 年,日本在华北地区推行“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所到之处尸横遍野,同年12月南京陷落,在短短六周内,超过三十万平民和投降士兵被屠杀,东京审判确认的数字也在二十万以上。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大规模、系统性的强奸暴行,而且在哈尔滨,日本臭名昭著的731部队更是对活人进行细菌实验,把人当成实验材料,这些罪行触碰了人类文明的底线。
整整十四年抗战,中国军民死的死、伤的伤,加起来超过3500万人,这数字看着冷冰冰的,背后藏的却是日本想把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彻底抹掉的狼子野心,也正因为这样,这段历史成了中国人心里最难好的疤,一碰就疼。
南京照相馆剧照
后来,有个叫张纯如的美国华裔作家,九十年代的时候发现,在英文世界里,几乎找不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详细资料,这事让她特别震惊,觉得不能就这么算了。
于是她付出努力写成了《南京暴行》这本书,1997年书一出版,在国际上立马炸了锅,好多人都是第一次知道还有这么一段被忘了的历史,就连《拉贝日记》这些能证明南京大屠杀的证据,也因为这本书,才被更多人知道。
但她因此遭到日本右翼的猛烈攻击,长期承受巨大压力,最终在2004年自尽,她的去世,也成了这段历史的一个沉重注脚,今天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依然有她的雕像,提醒人们必须记住这段历史,不容遗忘。
被掩盖和美化的历史
和中国记忆里血迹斑斑的侵略史相比,日本在战后的叙事完全不同,他们不是遗忘,而是主动美化和淡化,最常见的手段就是玩文字游戏,侵华战争在日本官方文件里常被写成“进出中国”,听起来像是普通的往来。
1982年,日本文部省甚至打算把教科书中的“侵略”改成“进入”,要不是中国政府当时强烈抗议,这种说法很可能就会被正式写进教材,通过这种语言清洗,日本试图把侵略的罪恶属性去掉,塑造成“普通的战争行动”。
另一种做法是制造“象征性失忆”,靖国神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里供奉着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却被政客们当作“参拜圣地”,中曾根康弘、桥本龙太郎、小泉纯一郎,都曾经高调前往参拜。
2013年,安倍晋三甚至在国际舆论的反对声中依然悍然参拜,这些行为不仅没有反思意味,反而成了对中国、韩国等受害国的挑衅。
同时,日本学界和政界里也有人配合,一些学者出版书籍,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比如东中野修道,还有国会议员公然声称大屠杀是“捏造”,甚至NHK等公共媒体,也会在纪录片中有意淡化侵华战争的罪行。
最终的效果,就是把已经铁证如山的历史罪行,包装成一个“可以讨论的观点”,让真相被不断稀释。
日本这态度,跟德国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德国当年总理勃兰特直接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跪下道歉,这份认错的诚意摆着呢,而且德国还专门立了法,谁要是敢说纳粹大屠杀是假的、想否认,那就是违法,得受刑事处罚。
而在日本,这样的彻底反思几乎看不到,讽刺的是,战犯嫌疑人岸信介战后不但没被清算,还成了首相,日本的战后政治和战争罪行之间,从未真正切割,那段历史在他们眼里,不是必须反省的负担,而是可以利用的工具。
正因如此,中日之间的历史矛盾一直难以真正缓解,对中国人来说,战争带来的伤口从未愈合,而日本的选择性遗忘和不断挑衅,就像一遍又一遍地往旧伤口上撒盐。
旧伤未愈,新仇又添
历史问题在中日之间一直是敏感点,它之所以不断发酵,是因为它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现实中的政治摩擦和军事举动,总会和历史创伤联动。
以钓鱼岛为例,2012年,日本宣布“国有化”,这一举动立刻点燃中国民众的愤怒,很多人第一时间就联想到甲午战争后,日本从清政府手里割走台湾的历史,对于被侵占领土的记忆,就这样被瞬间唤醒。
安全领域的动作更是让中国警惕,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曾公开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句话在中国人耳朵里听起来无异于警报,立刻让人联想到战争阴影。
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的重要盟友,近些年还与菲律宾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这些行为与历史上日本扩张、包围的印象重叠在一起,自然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警觉和反感。
一些看似细小的外交姿态,也可能引发巨大情绪反弹,比如日本劝说别的国家不要参加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明显是在否定中国的历史记忆。
南京玄奘寺曾出现供奉日本战犯的牌位事件,更让中国社会感到愤怒和屈辱,这样的事件,在中国人眼里就是对旧伤口的再次刺激。
结果是,中日两国民间好感度长期低迷,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日本人对中国没有好感,而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度也只有两成左右。
原因也很清楚:双方的历史记忆完全对立,一边是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口,一边是日本不断修饰甚至否认的叙事,只要日本坚持这种选择性的记忆,中国的伤痛就无法愈合。
而且现实中的小摩擦,往往会迅速被放大,变成历史仇恨的再一次爆发,张纯如用生命记录下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提醒世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她留下的启示不仅是回顾过去,更是警告未来。
要是没有实实在在的反思,也没有打心底里的尊重,中日之间根本不可能和解,那些说“该放下了”“该忘了”的话,从来都不是能逼着受害者接受的要求。
真正的和解,唯一的前提是加害者放下狡辩,承认历史,并且真心忏悔,只有这样,才可能在裂痕和创伤之间,架起理解与和解的桥梁,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恨日本人的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