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辈眼里 “稳定铁饭碗” 的工厂,在 Z 世代这儿成了 “价值选择题”。他们对进厂打工的态度,早已跳出 “有没有工作” 的范畴,更在意 “这工作值不值”。
对 Z 世代来说,工厂不是非黑即白的选项。要是遇上智能车间里的技术岗,比如调试精密机床、维护自动化设备,他们会眼睛发亮。南京 95 后性,入职三年带着设备跑遍国内外,把技术变成了 “行走的简历”。但要是遇上流水线重复劳动,他们会果断说 “不”—— 苏州某汽配厂的年轻人吐槽,每天拧螺丝拧到做梦都在重复,三个月就逃了出来。他们怕的不是吃苦,是 “无效吃苦”:耗着青春却学不到东西,赚的每一分钱都带着枯燥的味道。
面对工厂,Z 世代的应对方式灵活得像 “搭积木”。有人把工厂当 “技能跳板”,在新能源工厂学设备维护,攒够经验就跳槽涨薪;有人把它当 “过渡驿站”,短期进厂攒够创业启动资金,转头去开网店、做自媒体。南京一家工厂的年轻技工,白天调试机器,晚上拍车间 vlog,把工作日常变成了涨粉素材。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 “从一而终”,平均在职时间 7 个月,但每段经历都带着明确目标。
他们还悄悄改变着工厂规则。受不了纸质工单效率低,就推动车间用即时通讯工具传信息;嫌绩效考核太滞后,就建议搞 “技能点积分”,干得好马上有奖励。在他们眼里,工厂不该是 “单向压榨” 的地方,而是可以协商、能变更好的平台。
对 Z 世代来说,进厂打工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实现目标的路径之一。当工厂能提供成长空间、尊重个性时,他们愿意穿上工装;反之,就果断转身找更合适的舞台。这种清醒的态度,正在悄悄改变着,制造业的用工生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