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带,又叫偷带,是指考生在考试时暗中携带相关材料,用以答卷时抄袭,一般藏在衣物或者考试用具中居多,这是古代科举时期乃至现代考试中常用的作弊手法。
![]()
对于科举考试中的夹带舞弊,历朝历代无不深恶痛绝,尤其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最为严厉。然而,夹带经过了历史长久的演变,已经发展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法,无论如何严惩防治,夹带案件仍旧层出不穷。乾隆九年的顺天府乡试,就发生了一场重大科场夹带案,其涉及考生之多,夹带方法之全,朝野震动之大,在古代科举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顺天府乡试
![]()
乾隆九年,八月,顺天府举行三年一度的乡试秋闱,乾隆帝钦点工部尚书汪由敦担任主考官,国子监祭酒(官职)崔纪担任副主考,顺天府府尹蒋炳担任监临官。除此之外,还令工部尚书哈达哈、步军统领舒赫德和巡察御史等人共同监临考场。
由此可见乾隆帝对朝廷科举的重视程度,为什么呢?因为历来顺天府科考夹带作弊现象十分严重,乾隆这次是铁了心要好好肃清科举夹带舞弊。
乾隆下旨令各监临官,在考生进入考场前,必须逐个严加搜查,只字片纸都不准带入考场,务必杜绝舞弊陋习。为了保证兵士们严格执行,他甚至下令,所有兵士每搜出一人,赏白银三两,鼓励他们尽心办差。
乡试首场
乾隆九年,八月初八,乡试第一场考试开始了。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在考试第一天就搜查出了夹带者共21人,其中八旗子弟竟然有6人之多,另外有7人是江浙考生,4人是直隶和顺天府考生,4人是江西、广西、四川、云南考生。
![]()
从搜出的这21人可以看出:夹带者以八旗子弟和江浙考生居多,年龄也多在20-40岁之间,夹带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藏匿的地方也是五花八门。衣服里、帽子里、袖缝里、鞋袜里、考篮里、笤帚、戒尺、烛台等等,甚至有一位考生把小抄藏在了裤裆里,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此外,入场考试的考生里,交白卷的考生有68人,没完成的考生有329人,文不对题的考生又有276人。
对于这些夹带考生,监临官们让他们在考场前戴枷示众,并立即向朝廷上折表奏,乾隆得知后,痛斥他们无耻至极,下旨革去功名。
二场考试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了乡试第二场,情况更加严重,以至于朝野一片哗然。
八月十二日,在乡试的第二场,竟然又搜查出了夹带考生21人,并且在考前点名时,考生们看到今科搜查如此之严,心里有鬼而散去的考生竟多达2800余人,贡院外面犄角旮旯里被丢弃的夹带物品更是不计其数。
首场夹带的21名考生还在考场前戴枷示众,这第二场又搜查出了夹带考生21名,因为害怕搜查而散去的考生又如此之多,简直是骇人听闻。乾隆帝面对如此恶劣的夹带舞弊现象,痛心疾首,一时间朝野大震。
严惩不贷
![]()
这场令朝野震惊的“顺天科场夹带案”曝光后,乾隆帝下定决心要整治科举夹带的舞弊现象。
被搜查出的42名夹带考生,严惩在考场前戴枷示众一个月,下旨革去功名,贬为庶民,并终生不得参加科举。
交白卷、没完成的几百名考生,以及临阵脱逃的2800多名考生,都是有名无才之人,严惩了录取这些考生的官员们。
乾隆帝对考生的穿着衣物和进入考场携带的考具,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对参加科举的考生们严格搜查,甚至可以搜到内衣内裤。
编者说
乾隆九年的“顺天科场夹带案”反映了,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已经失去了它的原本意义,没有办法再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只是出于封建帝王对人民统治的需要。
最后以一首打油诗结尾:
考试作弊,齐心协力
以抄为主,以蒙为辅
抄蒙结合,绝对合格
胆敢告密,考完暴力
![]()
敬请期待:历数明清科举疑案(十)——XXXXXXX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