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晚两周,爸爸可能就没救了。”29岁的王小姐拿到复查报告时仍心有余悸。2024年3月,王先生因持续咳嗽被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双肺转移、胸水,失去手术机会。化疗两周期病灶纹丝不动,副作用却让他连水都难以下咽。山穷水尽时,医生建议“先测基因,再谈用药”。一周后,NGS报告出炉:EGFR 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正是这一枚“驱动突变”,让治疗柳暗花明——口服吉非替尼仅3周,胸水几乎消失;3个月后复查,肿瘤缩小60%,王先生又能每天步行8000步去菜市场买菜。王小姐感慨:“原来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基因检测帮我们找到了那把钥匙。”
图片源于AI
【靶向药≠万能药,为什么“先检测再吃药”成为铁律?】
靶向药物像精准制导导弹,必须先锁定“雷达坐标”——肿瘤细胞特有的驱动基因突变。没有突变,导弹失去导航,不仅炸不到敌人,还可能误伤正常细胞。以肺癌为例,EGFR、ALK、ROS1、MET等十余种靶点各对应不同药物;若“盲吃”,有效率低至5%,且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明确:靶向治疗前必须做基因检测,否则等同于“闭眼开车”。
图片源于AI
【未来展望:从“基因”到“蛋白”,精准再升级】
最新研究显示,将NGS与蛋白质组学联合(又称“基因蛋白组学”),可把靶向治疗获益人群从43%提升至85%,即使未发现可用药突变,也可通过蛋白过表达匹配MEK、PI3K等抑制剂,为“无突变”患者打开新药大门。
从“千人一方”到“量体裁衣”,基因检测让肿瘤治疗进入精准时代。正如王先生所说:“以前听说患癌等于判死刑,现在才知道,是‘判’还是‘缓’,得先看基因。”如果你或家人正面临肿瘤治疗选择,请记得:先检测,再靶向;多咨询,少盲试;动态监测,及时调整。精准医疗时代,每一次科学决策,都是在为生命争取更多时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