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网讯在烈焰奔涌、钢花飞溅的马钢车间外,有一条看不见的“碳”索之路。这条路上,一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埋头前行,用海量数据和精准模型为传统钢铁行业注入绿色动能,助“马钢制造”叩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她是绿色钢铁的“碳”路先锋——马鞍山钢铁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能源与环境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樊明宇。
![]()
在“从无到有”中开拓新路
樊明宇与钢铁结缘十余载。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绿色转型迫在眉睫。2013年初入马钢时,她的工作是耐火材料的研发。2019年,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之际,樊明宇正式参与中国宝武中央研究院的马钢LCA协同项目。“这项工作比我原有工作更具挑战性,是国家所需、行业所向。”樊明宇响应号召,毅然投身全新的科研一线。
开拓之路,注定布满荆棘。“别人花了十几年做成的事,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快速突破,压力巨大。”接手《马钢钢铁产品LCA评价技术研究》项目,樊明宇坦言最大的困难就是“从零开始”。
没有经验,就学!樊明宇和团队四处学习,汲取先进企业的经验。没有模型,就建!他们深入一个个生产单元,从铁矿石开采到炼铁、炼钢、轧钢,乃至能源辅助环节,爬烟囱、跟流程,像侦探一样梳理、消化、吸收庞杂的生产数据链。数据收集之烦琐、过程之艰辛,外人难以想象。有时还会遇到不解:“做这个有什么用?”为了获得一个数据反复协调沟通。每每此时,樊明宇也会感到迷茫和彷徨,但不甘放弃的初心让她坚定:“这件事对马钢的未来至关重要,必须坚持做下去!”终于,马钢自己的LCA离线模型和量化评价体系成功建立,彻底填补了公司的空白。
用“国际通行证”打破绿色壁垒
LCA研究的首个重大应用,就是攻克环境产品声明(EPD)认证。这是一份国际认可的“绿色护照”,是破除国际贸易中“碳壁垒”的关键。
2021年,马钢EPD认证团队开始了首个产品的认证攻坚。所有心血都凝聚于此,当电脑屏幕出现认证证书时,团队沸腾了。“那一刻,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樊明宇感慨道。从零的突破到如今的13项认证,覆盖马钢主要产品大类,发布数量位居行业平台前列,这一张张证书,极大提升了马钢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如今,当下游客户在招标中提出碳足迹要求,或欧洲客户需要应对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时,樊明宇和团队的工作成为了市场营销的“坚强后盾”。他们提供的精准碳数据和高含金量的EPD证书,多次助力马钢产品赢得订单。“能打破自己专业的局限性,真正服务一线营销,为公司创造价值,这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樊明宇说。
面对欧盟CBAM这一新的“绿色贸易壁垒”,樊明宇再次先行一步。她带领团队历时一年半,于今年6月成功开发出马钢工序级CBAM离线碳数据模型。这个模型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精准计算到每一条产线、每一个具体产品的碳排放,避免了“一刀切”可能带来的超额碳关税,为马钢产品稳健走向全球市场赢得了先机。
不仅如此,在马钢“减碳30%产品”研发中,樊明宇通过LCA设计的算法起到了核心指导作用。通过量化分析各种降碳技术措施,找到最优生产路线,成功完成了汽车板、型钢等减碳产品的生态设计、试制与认证,使马钢在产品绿色赛道上占据了领先地位。
青年当先 “碳”索不止
从一名专业技术员成长为绿色钢铁的“碳”路先锋,樊明宇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她将国家的战略和时代的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研行动。“感恩奋进对我而言,就是把理论落到实实在在的产品上,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谈及青年如何助力安徽工业“往前赶”,她认为最大的优势是“学得快、包袱轻、敢跨界”。“我们这代人不受传统路径依赖束缚,愿意不断试错、快速迭代。”她坚信,深入一线,抵达现场,从每一个小改进做起,就能汇聚起推动产业向前的巨大能量。
未来,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樊明宇和团队将继续紧跟马钢与中国宝武的“双碳”路线图,在2025年碳达峰、2035年减碳30%、2050年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中,持续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安徽青年报记者 谢婷婷 通讯员 刘府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