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施策:守护环境,防范化肥施用污染
化肥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支撑,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不合理的施用方式,如过量投放、配比失衡、方法不当等,会导致氮、磷等养分流失,引发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大气污染等问题。防范化肥污染,需从“科学施用、源头管控、技术赋能”三方面入手,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一、精准施肥:减少养分浪费与流失
精准施肥是降低化肥污染的核心,核心是“按需供给”,避免养分过剩。
- 测土配方,按需配肥:通过土壤检测明确土壤中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结合作物品种(如水稻需氮多、果蔬需钾多)和生长阶段(苗期需肥少、结果期需肥多),定制专属施肥方案。例如土壤磷含量高时,减少磷肥用量;果蔬膨果期侧重高钾肥料,避免盲目施用“通用肥”。
- 控制总量,避免过量: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确定化肥用量,杜绝“多施多产”的误区。如小麦每亩氮肥(折纯氮)用量一般不超过15公斤,过量不仅会导致小麦倒伏,还会使多余氮素随雨水渗入地下或挥发到大气中,污染水体与空气。
二、优化施肥方式:提升利用率,降低污染风险
科学的施肥方法能减少养分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从过程中控制污染。
- 深施覆土,减少挥发:氮肥(如尿素、碳酸氢铵)浅施或撒施时,氮素易随高温挥发为氨气,污染大气。将氮肥深施至土壤10-15厘米处并覆土,可使氮素利用率提升20%-30%,同时减少氨气排放。
- 分期追肥,匹配需求: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特点分期施肥,避免一次性大量施肥导致养分流失。如玉米可在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分三次施氮肥,既能满足生长需求,又能减少多余养分随雨水流入河流、湖泊。
- 水肥一体化,精准输送:采用滴灌、喷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将化肥溶解后随水均匀输送至作物根系附近,养分直接被根系吸收,减少在土壤中的残留与流失。该技术尤其适合设施农业,能使化肥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大幅降低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三、搭配有机肥与生物肥:改良土壤,减少化肥依赖
长期单施化肥易导致土壤板结、微生物活性降低,加剧养分流失。搭配有机肥和生物肥,可实现“养地”与“减污”双重效果。
- 增施有机肥,平衡土壤养分:将秸秆、畜禽粪便、堆肥等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既能补充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又能减少化肥用量(通常可减少20%-30%)。例如水稻田施用腐熟秸秆,可降低氮肥流失率,同时提升稻米品质。
- 巧用生物肥,活化土壤养分:生物肥(如固氮菌肥、解磷解钾菌肥)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将土壤中难以吸收的氮、磷转化为作物可利用的形态,减少化肥施用。如大豆种植时接种根瘤菌肥,可通过微生物固氮满足大豆部分氮需求,减少氮肥用量,降低污染。
四、加强监管与宣传:筑牢污染防范意识
防范化肥污染需多方协作,通过监管引导与知识普及,推动科学施肥落地。
- 完善监管机制:相关部门可出台化肥使用标准,加强对化肥生产、销售、使用的全程监管,禁止不合格化肥流入市场;同时建立农田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及时预警污染风险。
- 普及科学知识:通过农业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短视频宣传等方式,向农户普及化肥污染危害与科学施肥方法,如教会农户识别土壤缺素症状、正确使用测土配方肥,让“减量化、精准化、绿色化”施肥理念深入人心。
化肥施用污染并非不可控,关键在于“科学”与“适度”。通过精准施肥、优化方法、有机肥替代、加强监管,既能发挥化肥的增产作用,又能守护土壤、水体、大气的生态健康,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